那些年,我们一起守岁的故事
那些年,我们一起守岁的故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生动描绘了古代中国人过年时的热闹景象。其中,“爆竹声中一岁除”不仅写出了除夕夜的喧闹,更暗含了一个流传千年的习俗——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家家户户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这种习俗最早可追溯至西晋时期,据《风土记》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守岁是除夕夜最令人期待的时刻。每年除夕,我们全家都会早早地围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春晚的开始。那时候的春晚,可是真正的“全民盛宴”,每个节目都让人期待不已。记得有一年,赵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让全家笑得合不拢嘴,而宋祖英的歌声则让人心醉神迷。在欢声笑语中,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午夜十二点。
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世界仿佛都被点亮了。我们全家会一起走出家门,欣赏夜空中绽放的烟花。那些五彩斑斓的烟花,像是在诉说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回到家里,父亲会端出早已准备好的热腾腾的饺子,我们一边吃着饺子,一边互相说着祝福的话。那种温馨的感觉,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
随着时代的变迁,守岁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围炉夜话、燃灯守夜,逐渐被观看春晚、家庭聚会等现代方式所取代。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守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始终未变。它不仅是对旧岁的辞别,更是对新年的祈福;不仅是对时间的珍视,更是对家庭团圆的向往。
如今,每当我回想起童年的守岁时光,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些年的熬夜故事,不仅记录着我的成长,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珍惜每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时刻,让守岁的传统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下去,让这份温暖和祝福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