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村并居:农村发展的新路径
合村并居:农村发展的新路径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持续外流,许多村庄面临着人口流失、土地闲置、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一种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合村并居”应运而生。这一模式通过科学整合资源,不仅优化了农村社区布局,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什么是合村并居?
合村并居,顾名思义,就是将多个村庄合并成一个更大的社区。这种模式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了由乡镇企业推动、增减挂钩政策驱动到税费减免与新农村建设推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不同的模式,如苏南的土地资源资产化模式、山东的农村公寓楼模式等。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乡村常住人口为5.0979亿人,占总人口的36.11%。这些人口分布在数以百万计的自然村和行政村里,形成不同规模的村庄聚落。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复杂的村庄布局,合村并居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
合村并居的优势
合村并居作为一种农村发展策略,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
合村并居能够打破制约城市发展的土地瓶颈,缓解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困境。通过整合土地、人口、产业等区域空间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同时,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合村并居为农村社区提供了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机会。合并后的社区能够集中投资和资源,建设更好的医疗、教育、交通和通信设施。此外,合村并居还有利于农村社区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和环境整治,有效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提升行政效率
合村并居有助于简化农村行政管理结构,降低行政成本。通过减少行政层级,决策过程得以加快,问题解决效率提高。这不仅优化了乡村治理结构,也为农民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促进经济发展
合村并居为农村社区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合并后的社区规模更大,吸引力更强,更有可能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和企业投资。同时,合村并居还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村产业升级,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实践案例:从试点到推广
合村并居模式已在多地开展试点并取得积极成效。
黑龙江星火村:首拆成功
2024年年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星火村率先启动合村并镇工作,完成200多户村民的搬迁,每平方米补偿1700元。当地还积极吸引产业投资,带动就业,成为合村并居的成功典范。
安徽凤台县:规模化推进
安徽省凤台县在2024年完成第一批村庄转移,将67个村庄合并为29个,合并率达50%以上。该县4000人以下的村庄有191个,普遍存在规模小、分散、空心化程度高等问题。通过一村一策的精准施策,有效提升了村庄发展潜力。
政策保障与农民权益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合村并居工作,强调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在实施过程中,各地遵循“三不准两不搬”原则:
- 不准让农民无家可归
- 不准强制搬迁
- 不准随意调整土地权属
- 不搬迁:即使村子合并,农民也有选择继续居住的权利
- 不改变居住性质:搬迁后,农民的户口和土地权益不变
在补偿方式上,各地采取多样化方案,包括房屋置换、货币补偿和双向补偿等。例如,辽宁省部分地区实行“1㎡换1㎡”的平房换楼房政策,北京大兴则采取“旧宅换新宅”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思路
尽管合村并居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 产权纠纷和利益分配问题
- 文化融合和社区管理难题
- 老龄化带来的生活不便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建立完善的协商机制,充分听取农民意见,确保政策透明公开。同时,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让农民在新社区中仍能感受到乡愁。
未来展望
合村并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这一模式将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农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合村并居必将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