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海Ⅰ号”:水下考古与海洋环保的双赢典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海Ⅰ号”:水下考古与海洋环保的双赢典范

引用
澎湃
11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092164
2.
https://www.stdaily.com/cehua/Nov22thg/fmxw.shtml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6%B5%B7%E4%B8%80%E8%99%9F
4.
https://www.orangenews.hk/artanddesign/1236432/%E7%9C%8B%E5%B1%95%E8%A6%BD-%E5%8F%A4%E4%BB%A3%E9%81%A0%E6%B4%8B%E5%95%86%E8%88%B9-%E5%8D%97%E6%B5%B7I%E8%99%9F-%E9%80%BE250%E4%BB%B6%E5%87%BA%E5%9C%9F%E6%96%87%E7%89%A9%E5%85%8D%E8%B2%BB%E6%AC%A3%E8%B3%9E.shtml
5.
https://oceanfdn.org/zh-CN/%E6%8E%A2%E7%B4%A2%E6%B0%B4%E4%B8%8B%E6%96%87%E5%8C%96%E9%81%97%E4%BA%A7/
6.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624/67254799d4ce4b8f965e23e6d87fd28a/c.html
7.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75bd1b9e4b03da919f5555b.html
8.
https://whyc.lzu.edu.cn/portal/article/index.html?id=308&cid=22
9.
http://www.silkroads.org.cn/portal.php?mod=view&aid=85535
10.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7/content_6961829.htm
11.
https://www.fujian.gov.cn/zwgk/ztzl/sxzygwzxsgzx/sdjj/wvjj/202406/t20240604_6459594.htm

2019年,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瑰宝”的“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经过12年的保护发掘,终于向世人展示了其惊人的全貌。这艘沉睡了800多年的古船,不仅出土了18万余件文物精品,更以其独特的发掘方式,开创了水下考古与海洋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初期的木质商船,长约30.4米,宽9.8米,载有八万余件保存完好的宋代瓷器、铜铁器等文物。它于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2007年采用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式出水,安置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一创举不仅保护了文物的完整性,更为后续的考古研究提供了理想环境。

在长达12年的保护发掘过程中,考古团队始终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在揭示历史真相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文物的保护,更牵涉到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考古团队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例如,他们运用了“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通过22根巨大的弧形梁,将古船及周围泥沙、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形成一个长51米、宽19米的半圆柱体沉箱。这种非接触式的打捞方式,有效避免了对海底生态环境的破坏。

更令人称道的是,这艘沉船本身已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研究表明,沉船可以充当人工礁石,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它不仅为幼年物种提供庇护所,还能通过“溢出”效应,增加周围水域的鱼类资源。这种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生,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启示。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水下考古与海洋环境保护将实现更完美的结合。例如,通过3D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考古学家可以在不接触文物的情况下完成研究;利用环境DNA监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水下文化遗产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南海Ⅰ号”的发掘历程,不仅展现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更为全球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它告诉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和跨学科合作,人类完全有能力在探索历史的同时,守护好我们共同的海洋家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