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兰州新区“和尚头”小麦:从皇家贡品到乡村振兴“金饭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兰州新区“和尚头”小麦:从皇家贡品到乡村振兴“金饭碗”

引用
人民网
7
来源
1.
http://gs.people.com.cn/n2/2024/0814/c183341-40944194.html
2.
https://m.toutiao.com/article/7387951023890989608/
3.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lwinmoe/segment/master/chinese-word-list.txt
4.
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24/08/28/013192836.shtml
5.
https://www.goodreads.com/questions/4638536-56109651-x
6.
https://www.wattpad.com/list/1659195417
7.
https://m.toutiao.com/article/7356790033648550463/

“扯在手里千条线,下在锅里团团转,捞在碗里莲花瓣,吃进嘴里嚼不断。”这句民谣形容的正是兰州新区秦川园区的特色农产品——“和尚头”小麦。这种源自元朝、明清时期曾为皇家贡品的小麦品种,如今正以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式,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01

历史传承与品种特性

“和尚头”小麦得名于其独特的外观特征:麦穗圆润饱满,形似和尚的光头。这种小麦具有三大特点:无芒、耐旱、品质优。它不需要浇水施肥,完全依靠自然降水生长,是典型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6.02%,比普通小麦高出2-4个百分点,制作的面条久煮不烂、劲道弹牙,深受消费者喜爱。

02

技术创新实现规模化种植

兰州新区秦川园区位于兰州北部,海拔高、土壤瘠薄,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倍,农作物种植条件极为恶劣。但“和尚头”小麦凭借其耐旱特性,在这种环境下依然能够生长。当地农民采用“压砂造田”技术,在土壤上覆盖25-30厘米厚的砂石层,既能保持水分,又能防止蒸发。

为了实现规模化种植,兰州新区三鑫源农牧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兴河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

  1. 改良农机具:传统犁具容易破坏砂土结构,王兴河改良设计了燕尾犁,大的用于开荒,小的用于精准耕作,有效提升了耕作效率。

  1. 引入微喷技术:在关键生长期采用雾状喷洒方式补充水分,既满足了小麦生长需求,又避免了大水漫灌导致的土壤湿度过大。

  2. 标准化选种:通过经验积累,建立了严格的选种标准,确保种子的纯度和品质。

03

完整产业链推动品牌发展

目前,秦川园区已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三鑫源农牧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化的加工车间,采用传统石磨工艺,保留了面粉的原生态性质。产品主要包括“川砂滩”品牌面粉和面条,其中面粉每袋5公斤售价108元,市场供不应求。

2023年,“川砂滩”和尚头小麦入选国家级特质农品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公司计划通过电商渠道拓展全国市场,预计年产值将达3000多万斤。

04

政策支持与多方参与

兰州新区政府积极支持“和尚头”小麦产业发展,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灌溉排水系统,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采用“政府+国企+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

甘露池合作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22年村集体收入为9万元,2023年增长至60多万元,2024年预计突破100万元。合作社还购买了18台套大型农机具,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硬件支持。

05

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和尚头”小麦产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当地就业。三鑫源公司为附近村庄创造了60多个就业岗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例如,王兴菊辞去饭店工作后到公司打工,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

未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尚头”小麦产业将为兰州新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这种将传统特色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