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孙燕姿”爆火背后的版权隐忧
“AI孙燕姿”爆火背后的版权隐忧
“AI孙燕姿”完成演唱的歌曲总数已经超过1000首,此类AI歌曲在视频网站的累计播放量超过千万次。然而,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版权争议。环球音乐集团对此表示,使用集团旗下歌手的音乐训练AI,同时违反了合作协议和版权法。AI合成音乐面临著作权侵权风险,包括复制权、表演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及录音制作者权等问题。如何平衡AI产业发展与音乐权利人利益之间的复杂冲突和激烈矛盾,是著作权制度亟待回应的新挑战。
版权争议:环球音乐的强硬立场
2023年5月,“AI孙燕姿”开始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走红。通过AI技术,网友可以制作出孙燕姿演唱任何歌曲的音频,从《发如雪》到《套马杆》,各种风格的翻唱作品层出不穷。然而,这一现象迅速引发了音乐行业的关注和争议。
环球音乐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音乐版权方之一,拥有众多知名艺人的录音版权。面对AI音乐的崛起,环球音乐采取了强硬立场。2023年3月,环球音乐就已通过邮件敦促包括Spotify和苹果在内的流媒体平台,应切断开发者使用其音乐来训练AI的途径,防止人工智能服务从其受版权保护的歌曲中抓取旋律和歌词。
2024年2月初,环球音乐更是从TikTok下架约300万首拥有录音版权的歌曲。3月1日,环球音乐版权管理集团也从TikTok上下架了近400万首歌曲。泰勒·斯威夫特、贾斯汀·比伯等艺人的作品在TikTok上被彻底删除。
这一举措不仅影响了AI音乐的制作,也对整个音乐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环球音乐的行动表明,音乐版权方已经开始采取实际行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无疑为AI音乐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法律风险:首例AI声音侵权案
2024年8月26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了《北京互联网法院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白皮书》,其中“殷某某诉某智能科技公司等人格权侵权案”是国内首例依法判决的AI生成声音侵权案件。
原告殷某某是一名配音演员,其配音作品在多个知名APP广泛流传。经调查发现,这些作品中的声音来自于被告某智能科技公司运营的平台中的文本转语音产品。该产品使用了原告的录音制品作为训练素材,未经原告授权,生成了与原告声音高度一致的AI声音。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明确了几个关键点:
声音权益的认定:自然人声音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可识别性,能够引起他人对特定自然人的联想。AI生成的声音如果与特定自然人的声音具有高度一致性,能够引起一般人的联想,就构成对声音权益的侵犯。
授权问题:录音制品的著作权人并不拥有授权他人使用自然人声音的权利。即使录音制品的制作和使用合法,也不意味着可以将其中的自然人声音用于AI训练和生成。
侵权责任:未经许可使用自然人声音进行AI训练和生成,构成对声音权益的侵犯。法院最终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5万元。
这一案例为AI音乐的未来发展敲响了警钟。它明确指出,AI声音的生成和使用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人的声音权益,不能以技术进步为由侵犯个人权益。
未来展望:AI音乐的合规之路
面对AI音乐带来的挑战,科技公司和音乐产业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2024年3月,海外生成式人工智能音乐创作平台Suno发布V3版本,被誉为“音乐界的ChatGPT”。随后,Udio、昆仑万维的“天工SkyMusic”、腾讯音乐的启明星AI音色魔法师、网易天音等产品相继推出。
环球音乐也在积极寻求合作,与新兴人工智能初创公司ProRata达成战略合作。ProRata的技术平台旨在解决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与分发过程中的版权分配难题,确保内容所有者能够基于每次使用获得公平合理的收入分成。
这一合作模式为音乐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在保护艺术家权益的同时,推动AI音乐的健康发展。ProRata的归因系统能够深入分析人工智能生成的输出内容,精确衡量各原始内容源的价值贡献,并据此计算出合理的版权补偿比例。这种做法不仅打破了传统版权分配模式的局限,更为音乐、出版及其他创意产业在AI时代的版权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解决许多技术和法律上的挑战。例如,如何准确追踪和识别AI生成内容的来源?如何在保护艺术家权益的同时,不阻碍技术创新?这些问题需要音乐产业、科技公司、法律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努力。
结语
“AI孙燕姿”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AI音乐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版权争议和法律风险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们不仅关系到艺术家的权益,也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在保护艺术家权益的同时,推动AI音乐的健康发展。只有在法律框架内寻求平衡,才能确保AI音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