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直隶总督署的风云岁月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署的风云岁月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在保定古城中央,有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它威严凝重,见证百年的迎来送往。它就是直隶总督署——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自雍正起,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8位皇帝,187年时间,99任、74位总督,见证了清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沧桑变幻,堪称清王朝历史的缩影。
李鸿章与直隶总督署的渊源
李鸿章,这位晚清重臣,与直隶总督署有着不解之缘。他于同治九年(1870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担任直隶总督,长达25年之久,是直隶总督中任职最长的。直隶总督署不仅是他的办公场所,更是他施展抱负、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舞台。
直隶总督署位于保定市裕华中路,它的前身可上溯到元朝至元年间,明洪武年间这里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直隶总督署正式启用直至清朝灭亡(公元1911年)。它是我国现存的一座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也是中国清代军政衙署。如今它与北京故宫(中央)、山西霍州署(州级)、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县级)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四级官署衙门。
直隶总督署坐北朝南,为小式硬山建筑,属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至今保存比较完好。整座建筑群东西约130米,南北约220米,占地30000平方米,以两条南北更道相隔,分为东、中、西三个组成部分,称之为东路、中路和西路,各路均为多进四合院格局,主次分明,功用迥异,彼此搭配,浑然一体。
中路建筑为衙署主体,由五进四合院组成,各院正房均建筑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两侧配以左右耳房、厢房等。中路自南向北依次是大门、仪门院、“公生明”牌坊、大堂院、二堂院、官邸院、上房院。
大门为黑色三开间,坐北朝南,大门上方正中悬挂“直隶总督部院”匾额。大门前对称的两根旗杆由民国年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初建(复建于1994年),各高33.6米,为中国古建旗杆之最。
大堂为总督拜牌迎旨、举行贺典、处理重大政务、举行重大庆典活动之处,五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大堂以黑色油饰为基调,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大堂院落两侧各分布着9间科房,为直隶总督署的六部,东侧为吏、户、礼三部以及架阁库,西侧为兵、刑、工三部以及承发房。
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是总督日常办公和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东侧室为议事厅,西侧室为启事厅,是总督与幕僚议事之所。二堂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
直隶总督署内外的分界线就是二堂之后的内宅门,内宅包括三堂和四堂。三堂(官邸)是总督的书房和内签押房(办公室),历任总督习经练字、著书立说主要就在这里,其东西侧屋在南侧均设有火炕,为冬日取暖之用。四堂又称为上房,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起居之所。四堂开间5间,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署的主要政绩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署期间,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创办了北洋水师,建立了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创办了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俄密约》《中法新约》《中英烟台条约》等。这些条约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损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署的历史影响
李鸿章在直隶总督署期间的活动对晚清政治、经济和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创办了北洋水师,建立了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创办了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然而,李鸿章的活动也存在局限性。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损失。他的洋务运动虽然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直隶总督署的历史见证
直隶总督署作为清代直隶省最高军政长官的办公处所,虽然和级别较低的县衙一样,也有着作秀式的“公生明”和“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官箴,但由于它的级别非常高,在府署营建、官员仪仗方面的排场比普通官衙更大:总督署大门外的各类附属建筑组成了一个半封闭格局,威严气氛使人产生森严神秘的感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有十几个头衔,这些头衔都印在一块块红木牌上,陈列在大堂左右,他出行的仪仗队伍也有七十余人;到了民国年间,曹锟担任直隶总督时,其仪仗队更是多达百余人。
直隶总督署作为清代直隶省最高军政长官的办公处所,虽然和级别较低的县衙一样,也有着作秀式的“公生明”和“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官箴,但由于它的级别非常高,在府署营建、官员仪仗方面的排场比普通官衙更大:总督署大门外的各类附属建筑组成了一个半封闭格局,威严气氛使人产生森严神秘的感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有十几个头衔,这些头衔都印在一块块红木牌上,陈列在大堂左右,他出行的仪仗队伍也有七十余人;到了民国年间,曹锟担任直隶总督时,其仪仗队更是多达百余人。
这座牌坊位于总督署内仪门和大堂之间,为四柱三顶的木制牌坊。南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北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箴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种牌坊及官箴在本期的古代府衙行走手记中多次被提及,这是第一次出现。
直隶总督署作为京畿的屏障,曾是一个戒备森严、威风神秘的地方。时光已经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岁月,昔日这里有无数的历史风云人物,也有许多人间悲喜剧在这里上演,它是历史的浓缩,也是历史的见证。置身于一重重饱经沧桑的古老院落中,一幕幕历史的画面仿佛呈现在人们眼前:
清乾隆年间的直隶总督方观承在他长达二十多年的任职中绘制了《棉花图》,为全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直隶总督琦善在大堂跪接圣旨,奉差去了广州接替林则徐任钦差大臣,严重干扰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曾国藩在大堂接完圣旨,赴天津处理“天津教案”;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俄密约》《中法新约》《中英烟台条约》等;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进犯保定,占据了直隶总督署,侵略军公然坐在大堂之上审判当时的护理总督廷雍等人,后将他们杀害,这是一起发生在大堂的国耻事件;
李鸿章的得力干将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十余年,靠编练新军起家,创建了闻名中外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日本伪河北省政府曾驻该署,这里又蒙受了一次民族耻辱。
1988年,保定直隶总督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博物馆,成为对国人进行中国近代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