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送礼,真的能让孩子更受宠吗?
教师节送礼,真的能让孩子更受宠吗?
近日,合肥一家长给老师送礼后“反手举报”的视频引发关注。网传视频显示,家长致电老师让其到指定地点取教师节礼物,礼物包含高档酒品及高档化妆品,后有一男子取走礼物。有网友质疑,该家长录音、蹲点、偷拍、取证一条龙,疑似设局。据报道,9月12日,涉事老师所在的学校称该老师收受礼物属实。合肥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是否为“家长设局”正在核查中。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对家长“设局”行为的讨论,更引发了对教师节送礼这一普遍现象的反思。每年教师节前夕,家长们都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送礼吧,怕被贴上“功利”的标签;不送吧,又担心孩子在班级里被“边缘化”。这种纠结的心理,折射出当前教育环境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节送礼,真的能让孩子更受宠吗?
根据最新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教师节鲜花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预计今年销售额将达到数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除了传统的鲜花,各类礼品卡、电子产品甚至奢侈品也纷纷登上教师节礼物清单。这种送礼风气的盛行,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更对教育公平和师德师风提出了严峻挑战。
家长送礼的心理动机不外乎两种:一是出于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希望通过礼物表达谢意;二是希望老师能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更多照顾。然而,这种看似“双赢”的行为,实则暗藏诸多隐患。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送礼行为极易引发攀比之风。在资源有限的班级环境中,送礼多寡很可能成为老师分配关注和资源的隐形标准。长此以往,教育公平将无从谈起,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很可能通过送礼转化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从师德师风的角度来看,教师收礼不仅违反了教育部《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更可能影响教师的职业判断。当个人利益与教育职责发生冲突时,教师很难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这种情况下,真正受损的是整个教育生态。
那么,如何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既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又避免陷入送礼的尴尬呢?专家建议,家长和学生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制作贺卡或手写信件:亲手制作的礼物虽然简单,却能传递最真挚的情感。一张亲手绘制的贺卡,一封饱含深情的信件,往往比昂贵的礼物更能打动人心。
组织班级活动:通过集体活动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既能增进师生感情,又能避免个人送礼带来的尴尬。
创作文艺作品: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老师创作一首诗、一幅画或一首歌,这种独特的礼物往往更能让老师感受到学生的用心。
送上自制小礼物:利用自己的手工技能,制作一些小礼物,如钥匙扣、书签等,既体现了心意,又符合“小而美”的原则。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而非利益交换。教师节送礼,本应是学生和家长表达感恩之情的温馨时刻,而不应成为滋生教育不公平的温床。我们呼吁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坚守教育初心,共同营造一个清廉、公正、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真正公平的环境中成长,我们的教师才能在没有利益纠葛的环境中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