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健康也要甜”的代糖其实并不健康?甚至有致癌风险?
“既要健康也要甜”的代糖其实并不健康?甚至有致癌风险?
低热量甜味剂,也称为非营养性甜味剂,可以用来替代糖以降低食品的热量,但同时能够保有甜味,比如阿斯巴甜、木糖醇等。正因为有此功能,人造甜味剂成为无数减肥人士的代糖选择,但是目前其在健康饮食中的地位仍存广泛争议。人造甜味剂究竟健康与否,以下研究或能解答部分疑惑。
最新研究表明,与从未使用人造甜味剂的人群相比,人造甜味剂(尤其是阿斯巴甜和乙酰磺胺酸钾)摄入量较高的人群在8年内患上癌症的风险要高出13%。3月24日,这项来自法国研究团队的观察性研究结果以“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为题在线发表在PLOS MEDICINE上。该项研究表明,与不食用任何人造甜味剂相比,阿斯巴甜摄入量增加与整体患癌风险增加22%和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增加15%有关。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来自法国NutriNet-Santé(2009-2021年)的102865名成年人进行随访,通过24小时饮食记录获得膳食摄入量和人造甜味剂消耗量,在调整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病史、生活习惯等相关因素之后,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人造甜味剂与癌症发病率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的摄入会使人体总体癌症风险增加13%,其中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22%,患胃癌、肝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等“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增加15%。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造甜味剂可能是预防癌症的可改变风险因素,同时也为全球卫生机构对食品添加剂、人造甜味剂安全性的重新评估提供了新的信息。这项新发现并不支持在食品或饮料中使用人造甜味剂作为糖的替代品,未来还需要通过更大规模的研究证实。
值得一提的是,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的毒性已经在早前几项体外研究中被证实,结果表明它具有致癌性,可能通过与炎症、血管生成、促进DNA损伤和抑制细胞凋亡等相关的机制促进癌症产生。
另外,一项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上的研究也显示,一些广泛使用的人造甜味剂(糖精、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会通过改变大肠杆菌和粪肠杆菌的菌群生态,进而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在小鼠和健康人体中诱导生态失调和葡萄糖耐受不良),导致人体患病。这项研究表明,甜味剂通过影响菌群生态导致疾病。
研究发现包括:
- 人造甜味剂显著破坏了肠道细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与肠上皮细胞之间的作用机制;
- 人造甜味剂通过味觉感知机制影响肠道细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
这项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剂通过味觉依赖性途径改变肠道微生物群,使原本无害的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致病性。
纵览多项研究,均表明人造甜味剂对人体会带来一定伤害,甚至可能会致病,因此为了减肥或者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大量食用含有诸如阿斯巴甜类的人造甜味剂并不可取。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般食品人均消费量均有所提升;但近年食糖销量却止步不前,基本维持在1500万吨水平。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得益于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甜味剂的替代。从大趋势来看,目前各国各地区无糖饮料之风盛行,全球无糖/低糖食品实现高速增长。据Mintel统计,2012年至2018年间,拉美、亚太地区无糖食品CAGR高达27%、19%。具体细分食品看,软饮甜味剂添加年均增幅最大,高达28%;其次为面包,也高达20%。
国内目前使用最广泛甜味剂为安赛蜜、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及赤藓糖醇,2015年以来上述甜味剂产销均大幅增长。以赤藓糖醇为例,2015年国内产量仅1.8万吨,2019年达5万吨,CAGR达30%;三氯蔗糖、安赛蜜等近5年CAGR也接近20%。虽国内甜味剂市场发展迅猛,但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国内甜味剂对蔗糖替代仍处较低水平。据相关机构报告称,日本薄荷糖中约95%,中国不足2%。2019年中国无糖可乐销售量占碳酸饮料比重不足4%,而相比英国则高达62%,二者差距明显。
未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降糖减糖意识将逐步加强,甜味剂替代蔗糖市场前景巨大。若简单线性推算,以安赛蜜、三氯蔗糖等近年来使用量较大的甜味剂年均增长率做测算,未来预计每年甜味剂将替代约20万吨食糖消费,且随着增速提高,这一数值或将继续扩大。随着全球及国内无糖之风继续盛行,对全球或国内食糖消费将是长期偏利空因素。
国内甜味剂相关上市公司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国内无糖之风盛行,无糖食品成为国内消费领域增长最快产品之一。“元气森林”“喜茶”等的兴起,倒逼各大企业加大无糖食品研发;龙夫山泉、康师傅等龙头企业大量投资该领域。目前虽国内甜味剂市场方兴未艾,但也涌现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上市公司,国内相关上市企业主要有:保龄宝、三元生物、华康股份、金禾实业等;本文将简要介绍相关公司主要业务情况,后续农产品系列文章将对各公司展开详细梳理。
保龄宝:国内少数具备全品类功能糖制造服务商,功能糖制造技术全国领先,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目前形成完整的淀粉—淀粉糖—功能糖—功能糖醇—医药原辅料—益生元终端的产品结构,提供全面的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醇应用方案、产品和服务。公司未来看点主要在于新型代糖产品推进,阿洛酮糖、赤藓糖醇近年来发展迅猛,产能释放较快。
三元生物:深耕功能糖领域多年,国内赤藓糖醇龙头企业,全球赤藓糖醇行业领导者之一。赤藓糖醇成本优势明显,传统配方赤藓糖醇转化率一般45%,而公司优化后转化率高达62%。公司未来看点在于未来5万吨在建产线能否顺利投产。
华康股份:全球第二大、全国第一大木糖醇生产企业,目前已形成以木糖醇为主、山梨糖醇+麦芽糖醇+果葡糖浆为辅、赤藓糖醇为储方针。
金禾实业:公司目前拥有年产1.2万吨安赛蜜产能和8000吨三氯蔗糖产能,是安赛蜜和三氯蔗糖行业龙头,二者全球产能占比分别为60%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