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许寿裳:从留学到革命的兄弟情谊
鲁迅与许寿裳:从留学到革命的兄弟情谊
1902年秋,东京弘文学院,两个来自中国的青年学子相遇了。他们一个叫周树人,一个叫许寿裳,两人年龄相仿,都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次相遇将开启一段长达数十年的友谊,这段友谊不仅影响了他们个人的命运,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精神。
从同窗到战友
在弘文学院,周树人和许寿裳很快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友。他们一起听课,一起逛旧书店,甚至一起学习德语。许寿裳发现周树人对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这让他意识到,这位朋友绝非等闲之辈。
一个细节展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许寿裳不喜欢吃面包皮,总是撕掉。周树人见了便说自己喜欢吃皮,从此许寿裳便总是将面包皮撕给周树人吃。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却体现了他们之间无间的信任和了解。
更值得一提的是,周树人还跟着许寿裳剪掉了辫子,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不仅是周树人的个人誓言,更成为了他们共同的革命宣言。
共同的救国之路
1909年,许寿裳从日本回国,出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教务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周树人回国任教。两人在学校里继续倡导科学,团结师生,与封建顽固势力展开斗争。这段经历不仅加深了他们的友谊,也为他们后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
民国成立后,许寿裳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筹建教育部。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好友,向蔡元培推荐了周树人。这次推荐对周树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次机会,他可能终其一生都只能在乡下做个“文艺青年”。
风雨同舟
周树人和许寿裳的友谊,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来。当周树人与弟弟周作人闹翻,需要资金买房时,是许寿裳及时伸出援手。当周树人在教育部遭遇困境时,许寿裳与齐寿山等人一起声援,甚至不惜辞职抗议。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周树人写下多篇杂文声讨刽子手,而许寿裳则亲自为死难学生料理后事,两人因此都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在这样的危难时刻,他们的友谊显得尤为珍贵。
深厚的情谊
即使在各自忙碌的岁月里,周树人和许寿裳也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从上海到北京,从厦门到广州,无论身在何处,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向对方报平安,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许寿裳的女儿生病时,周树人亲自寻医问药;许寿裳的儿子启蒙教育,也是由周树人担任。1935年,很少应酬的周树人甚至特意出席了许寿裳长女在上海的婚礼,这份情谊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一个时代的缩影
周树人和许寿裳的友谊,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无数知识分子都在探寻救国之路。他们有的选择了革命,有的选择了教育,有的选择了文学。但无论选择哪条道路,他们都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
周树人和许寿裳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他们既有深厚的个人情感,更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友谊,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之上,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仅被他们的个人情谊所感动,更被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所震撼。周树人和许寿裳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知识分子的担当。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