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火山与温泉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火山与温泉
火山与温泉是高考地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例如,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高考地理题目:简述某地区温泉形成的原因。答题时可从温泉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以及当地的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可能涉及该地区的地壳活动情况、是否有岩浆热源、是否存在断裂带利于热水上涌、是否有合适的含水层和岩石裂隙等因素。
在学习和解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并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阐述。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火山和温泉分布地区,以及它们对当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火山
(一)火山的形成
一般是由于地壳运动,板块相互碰撞,导致地下岩浆在压力作用下向上喷出地表而形成。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可能会存在未冷却的岩浆,持续释放热量。
地球内部温度和密度不均,在地幔内部形成地幔对流或地幔柱,当高温物质上升到地球浅部时,由于压力减小而发生部分熔融。在外力作用下,这些熔融物质汇聚在一起并在地球的浅部形成岩浆囊,当岩浆囊的压力大于地层的压力时,岩浆就会沿着断层或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形成火山爆发。
板块间相互作用,当板块相互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会向下俯冲,而另一个板块则会上升,形成火山岛弧。由于这种板块相互作用,地壳运动和火山爆发会同时发生。
(二)火山的分布
火山多出现在地壳板块的交界处、地质大断裂区及火山分布带等地质构造活跃的区域。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带有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等。
(三)火山的分类
火山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 按活动情况分类
(1)活火山:指正在喷发或预期可能再次喷发的火山。
(2)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在人类历史时期从来没有活动过的火山。
(3)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休眠火山可能在将来的某一时刻苏醒并再次喷发。
- 按喷发物质的物理性质分类
(1)超镁铁质火山:喷发的物质主要是超镁铁质岩浆,如科马提岩。
(2)镁铁质火山:喷发玄武质岩浆,形成玄武岩。
(3)中性火山:喷发安山质岩浆,形成安山岩。
(4)长英质火山:喷发流纹质岩浆,形成流纹岩。
- 按火山喷发的形式分类
(1)普林尼式火山喷发:是最强大的一种喷发形式,喷发时会产生巨大的火山灰柱和高速的火山碎屑流。
(2)斯特龙博利式火山喷发:有节奏地喷发,以喷发玄武岩浆为主,喷发较为温和。
(3)武尔卡诺式火山喷发:喷发较为猛烈,产生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碎屑。
- 按火山的形态分类
(1)盾状火山:外形似盾牌,由流动性较高的玄武岩岩浆缓慢流出地表堆积而成,坡度平缓。
(2)火山渣锥:由火山碎屑物堆积而成,坡度较陡。
(3)复合火山:由多次喷发形成,具有复杂的火山结构和多种喷发产物。
熟悉这些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火山的特征和性质。
(四)火山喷发类型按岩浆的通道分为三大类
火山的喷发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裂隙式喷发
这种喷发方式是岩浆沿着地壳中的巨大裂隙溢出地表。裂隙式喷发的岩浆通常为基性岩浆,黏度较小,流动性强。喷发往往较为宁静,不会有强烈的爆炸现象。例如,冰岛的火山活动多为裂隙式喷发,形成了广阔的熔岩原。
- 中心式喷发
这是火山喷发的最常见形式。岩浆从火山口或火山管中喷出。根据喷发的剧烈程度和喷发物的性质,中心式喷发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①宁静式喷发:以基性岩浆喷发为主,熔岩平静地溢出火山口,没有强烈的爆炸。夏威夷群岛的火山喷发多属此类。
②爆烈式喷发:以中酸性岩浆喷发为主,岩浆黏度较大,富含挥发分。喷发时会有强烈的爆炸,喷出大量的火山碎屑物和气体。
③递变式喷发:这类喷发通常开始时是宁静式,然后逐渐转变为爆烈式,或者反之。
- 熔透式喷发
这种喷发方式是指岩浆熔透地壳而大面积地溢出地表,在现代大陆上已很少见。
不同的喷发方式与岩浆的成分、黏度、挥发分含量、火山的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喷发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和产物。
(五)火山活动的影响
火山活动可能会带来火山灰、烟尘等,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同时也可能形成新的地形地貌,如火山锥、火山口湖等;火山喷发的物质还可能蕴含着矿产资源。
二、温泉
(一)温泉的形成方式
1.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或火山喷发:在火山活动过的地区,地下有未冷却的岩浆,释放出大量热量,使有孔隙的含水岩层受热变成高温热水,甚至沸腾为蒸汽,这种形成的温泉叫硫磺盐泉或硫磺泉。
2.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雨水落到地表后向下渗透,深入到含水层形成地下水,地下水遇到下方的地热变成热水、蒸汽。在静水压力差的作用下,热水沿着岩石中的深长裂隙上升至地表,形成温泉。这种温泉大多出现在山谷中,也被称为碳酸盐泉。
(二)温泉的形成条件
1.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即地底有热源);
2.要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岩层中具有让温泉涌出的裂隙);
3.岩石中需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地层中有储存热水的空间)。
(三)温泉的地理分布模式
有的温泉通过岩层裂隙出露地表,分布显而易见;有的则深藏于盆地成为地下热水(或地热水),是人工温泉井的主要水源。
温泉的分布受地质构造、气候因素和地貌形态的影响。在地质构造方面,其形成和分布受地质构造特点及在全球构造中所处部位的控制,大部分温泉与断裂尤其是深大断裂有关,褶皱断裂带为温泉出露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深大沉积盆地则是隐式温泉的储蓄分布区。
气候因素会作用于温泉地热水的循环和补给,降水的多寡与强度对其有影响。
在地貌方面,受到褶皱和断裂作用的起伏山地有利于温泉出露,其分布频度和密度相对较大;而在平坦地域,特别是大的沉降盆地,地热水出露较少,多隐伏于地下。
(四)温泉的分类
根据泉水所排泄的含水层可分为上升泉(承压水)、下降泉(潜水)、悬挂泉(上层滞水);根据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断层泉、接触带泉等;根据含水层空隙性质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根据温度可分为高温泉、中温泉、低温泉。
在具体的地理题目中,可能会要求分析某地火山或温泉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或者探讨其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等。例如,可能会给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或相关描述,让考生判断该地是否可能有温泉存在,并分析其形成的条件和原因。了解火山和温泉的相关知识原理,有助于理解和解答这类问题。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