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古村:创新保护让文化“活”起来
婺源古村:创新保护让文化“活”起来
近日,江西婺源县正式启动3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这是全国首批示范项目之一,标志着婺源古村保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婺源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当地面临的重要课题。
制度创新: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婺源在古村保护方面进行了多项制度创新。2016年,江西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婺源县更是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高质量发展考评内容,建立省直单位与传统村落点对点扶持机制,为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资金保障是古村保护的关键。婺源县财政每年投入传统村落专项保护资金100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近2亿元,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累计2.6亿元。同时,创新“老屋认领”机制,面向全球招募传统村落运营商和传统建筑“宿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利用。
活态传承:让古村焕发新生机
婺源古村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建筑的修缮,更重要的是让文化“活”起来。篁岭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曾因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而逐渐衰败,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
2009年,当地政府启动篁岭村整体搬迁安置规划,由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资进行保护性开发。项目团队在改造过程中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留村落与自然交融的山居形式,通过保护性建设与古建异地搬迁活化的方式,重塑传统古村建筑形制。
篁岭村最具特色的“晒秋”景观也被巧妙融入旅游开发中。每年秋季,村民们会在屋顶晒场上晾晒农作物,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一传统农俗不仅得以保留,更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亮点。
如今的篁岭村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并亮相法兰克福书展,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科学规划:打造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在保护古村的同时,婺源还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村民生活的改善。篁岭村在改造过程中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缺水和内涝问题,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修复,将昔日的荒村变成了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婺源的古村保护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制度创新、资金保障和活态传承,婺源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更让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