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文化:中华民族共同构建的文化符号和标识
昆仑文化:中华民族共同构建的文化符号和标识
巍巍昆仑,作为中华民族“万山之祖”,其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青海西宁,围绕昆仑文化展开深度研讨,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智慧。
天山-昆仑山交汇处色彩斑斓,风景如画。新华社记者郝昭摄
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
昆仑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指出,距今四千年前后,玉石文化催生了昆仑玉山崇拜,这是“玉成中国”的重要体现,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独有的“西玉东输”现象。玉石之路比丝绸之路早两三千年,是中国最能彰显昆仑文化底蕴的道路。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认为,昆仑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地理山系,是国家形象、国家文化、国家精神的代表性符号。早期昆仑是指我国西部到中东部的高山集合体,范围极广。汉武帝根据上古地图和文字记载资料,将西域于阗出玉的山命名为“昆仑”。
昆仑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合流的源头之一,展现了历朝历代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向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指出,昆仑崇拜实质上是天崇拜,这一文化现象在多个民族文化中一脉相承,与山崇拜、河崇拜、黄帝崇拜、玉崇拜、龙崇拜密切相关。龙和玉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昆仑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亚莎指出,昆仑岩画的概念及文化内涵是一种当代的文化建构,有极强的想象空间、象征性和塑造性。昆仑文化中的西王母传说,以浪漫爱情为民族融合的故事线索,生动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昆仑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昆仑文化璀璨瑰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叶舒宪表示,昆仑玉山以优质石玉矿资源为基础,造就了昆仑崇拜文化现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的特质,值得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创文旅开发。
台湾东华大学教授彭衍纶指出,西王母的传说流传区域跨度极大,涉及青海、新疆、甘肃、山东、上海、台湾等地。与西王母相关联的风物、物产,能助力观光产业的发展,形成民间文学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经济产业链。
昆仑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国家文化公园是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推进实施的重大国家战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赵宗福指出,昆仑山在中华文化史上代表着国家政治、国家主权等国家整体形象,因此要在中华文明史语境中观照昆仑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坚持国家文化的高度、文化叙事的品度、多元一体的器度、讲好故事的暖度、文化惠民的热度。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认为,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应覆盖新疆、西藏、青海三省区的昆仑山山脉地域,以昆仑山主体和南北麓的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区域,涵盖与昆仑文化发展历史联系紧密的区域。同时,他提议建立昆仑山文化资源基础数据库。
此次研讨会提供了很多昆仑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新观点、新课题,拓展了昆仑文化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领域,为昆仑文化传承弘扬、昆仑国家文化公园推动设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