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实验室揭秘DNA新结构,癌症治疗迎来曙光!
昌平实验室揭秘DNA新结构,癌症治疗迎来曙光!
2025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70周年,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不仅揭示了遗传物质的基础结构,更为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在这一重要时刻,我国昌平实验室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通过高通量深度突变扫描技术等前沿科技,科学家们在基因组医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昌平实验室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机构,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近期,该实验室在基因组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通过高通量深度突变扫描技术,对人类蛋白质结构域进行了大规模研究,成功构建了名为“Human Domainome 1”的数据集。这一数据集包含了超过120万种蛋白质结构域突变体,涵盖了195个全α(螺旋)、127个全β(折叠)、47个α+β等多种蛋白质结构类型。
这一突破性研究揭示了蛋白质稳定性在致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超过60%的致病性错义突变会显著降低蛋白质稳定性,而52%的致病变体均表现出稳定性下降现象。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疾病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加文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DNA结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存在超过5万个不寻常的“结”状DNA结构,称为i-基序。这种结构不同于经典的双螺旋形状,而是由同一DNA链上的胞嘧啶字母相互配对形成的四链扭曲结构。
研究显示,这些i-基序并非随机分布,而是集中在基因组的关键功能区域,特别是在控制基因活动的区域。更令人兴奋的是,i-基序广泛分布在与难治性癌症相关的序列附近,这为通过针对i-基序来治疗癌症提供了潜在的策略。
昌平实验室在癌症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多项重要进展。例如,张泽民团队通过单细胞整合分析揭示了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的分型,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刘志博团队则开发了吡啶𬭩盐类放疗响应基团,实现了放疗介导的化疗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精准释放,有望解决临床上放化疗联合治疗中效果差、毒副作用大的问题。
这些突破性发现不仅展示了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如何结合在一起推动科学进步,更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对DNA结构和蛋白质功能的深入理解,科学家们正在逐步揭开生命的奥秘,为人类健康事业开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