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保罗生死伦理比较研究》:跨文化死亡观念探秘
《孟子与保罗生死伦理比较研究》:跨文化死亡观念探秘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生死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孟子与保罗生死伦理比较研究》一书,通过对比传统儒家与基督教的生死智慧,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一永恒命题的独特视角。
孟子与保罗的生死伦理思想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其生死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生命价值的阐述上。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修身进德和社会责任。孟子强调,圣人之徒一定要走出家庭进入社会,肩负起社会的责任,要不断地修养和提升自己,修身进德成就独立人格,成就历史的功业,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个过程也是从自然生命到社会生命乃至道德生命的提升过程。
在生命价值的实现途径与条件上,孟子既强调生命价值的实现有待于自我的觉醒与奋斗,也承认生命价值实现的外在条件性与制约性。一个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顺境和逆境两种情况。面对不同的境遇,士君子应当“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9)。
孟子认为,作为圣人之徒,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所在,一是成就内圣的品格,一是成就外王的事业。通过不断地修养自己成就圣贤的品德,这一点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是求则得之的。而成就外王的事业,则需要许多外在的条件。一个人在身处逆境之时,绝不逃避放弃,绝不背离正道,而是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并且从自己的理想信念中获得精神动力,同时也给世人作出榜样;而当处于顺境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就善用时机多为老百姓做好事,勇于担当天下的使命。
保罗作为早期基督宗教的继耶稣之后最伟大的神学家,其生死伦理思想则更多地体现在对苦难的态度上。保罗在传播福音的过程中,经历了干难万险,但是他始终坚信苦难是神的试炼,患难中必定有神安慰,在苦难经历中能够成就属灵生命的成长。在《哥林多后书》第十一章16-33节,保罗自述了自己的苦难经历。他认为自己经历的鞭打、沉船、饥饿、赤身裸体等都是神对自己的考验。
基督教的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正如神学家尼布尔的祈祷文所说的:“ 上帝啊,求你赐给我稳静的心境,去接纳那些我不能改变的事实;又求你赐给我勇气,去改变那些我仍然可以挽救的情况。更加重要的是,求你赐给我智慧,去判断两者之间的分别。 ”(转引自温伟耀:《上帝与人间的苦难》,香港:明风出版社,2013 年版,第55 页。英文原文是“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change the th
儒家与基督教生死观的比较
儒家的生死智慧在于以生观死、以生安死。通过专注当下现实生命,安顿生命进而超越生死。这种观念落地于现实生活,便是中国老百姓重生顺死的朴素观念。它以现实生命的意义为立足点与落脚点,在当下现实中寻求死亡解脱之道。简言之,就是人们在生息劳作、孝敬父母以及友爱他人中获得生命的价值感与意义感;通过养育子孙,延续家族血脉获得个体生命不死;个体尽在世为人之天职,即足以抵消死亡之焦虑,获得内心的坦然与宁静,达到一种“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的境界。儒家的生死智慧,是由重生顺死理性支撑的智慧,朴素而坚实,这种智慧融死于生,超越了生死之间的对立。
基督教则借助神的拯救和死后天堂救世救人,使人提升生命并获得超越生死的智慧。基督教生死智慧是由来世信仰支撑的智慧,绵长而坚韧,这种智慧出死入生,以来世永生超越尘世有限之死。
两种生死智慧的当代价值
在现代科技伦理问题上,东西方文化都面临着如何在技术进步中保持生命意义的挑战。儒家的生死智慧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生命的价值,而基督教则通过信仰提供精神慰藉。两种观点在当代都有其现实意义。
儒家的重生顺死智慧,可以帮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现实生活的意义,通过道德提升和社会责任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基督教的来世永生智慧,则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境的人提供了精神慰藉,帮助他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两种智慧的融合,可以为当代人提供更全面的生命伦理指导。在面对现代科技带来的生死伦理挑战时,儒家的现实关怀和基督教的超越精神可以相互补充,帮助人们在科技发展中保持人性的温度。
结语
《孟子与保罗生死伦理比较研究》一书,通过对比两位东西方思想巨匠的生死伦理思想,为我们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和态度。在当代社会,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死伦理问题,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理解不同文化中的生死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科技带来的挑战,为构建和谐的生命伦理观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