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还是炙甘草?中医师来支招!
甘草还是炙甘草?中医师来支招!
在中医临床中,紫甘草和炙甘草是常用的两种甘草制品。它们虽然都来源于甘草,但在炮制方法、外观特征、性味功效以及临床应用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将从中医师的角度,为您详细解析这两种药材的区别及选用要点。
紫甘草和炙甘草有何不同?
紫甘草是甘草的原生状态,未经炮制。其外观呈黄白色或浅黄色,质地较硬。紫甘草性平,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等症。此外,紫甘草还能缓解药物毒性,常作为解毒药使用。
炙甘草则是经过蜂蜜炮制后的甘草制品。炮制过程中的糖色反应使其呈现焦黄色或深褐色。炙甘草偏温,味甘,主要功效为补脾益气、缓急止痛。它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心悸脉结代等症状,是中医调理脾胃虚寒的常用药物。
如何在临床中选择使用?
在临床应用中,紫甘草和炙甘草的选择主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
- 清热解毒选紫甘草
紫甘草因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常与金银花、连翘等搭配使用。例如,在治疗咽喉肿痛时,中医师常将紫甘草与金银花、射干等药物配伍,以增强清热解毒的效果。此外,紫甘草还能缓解药物毒性,常作为解毒药使用。
- 补脾益气用炙甘草
炙甘草偏温,长于补脾益气,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心悸脉结代等症状。在临床实践中,炙甘草常与桂枝、白芍等药材配伍,用于调理脾胃虚寒或心悸等症状。例如,在治疗慢性胃炎时,炙甘草常与白术、茯苓等药物配伍,以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
中医师的用药经验
- 用量与配伍
- 炙甘草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调和诸药,作为主药时用量可稍大,一般为6-10克。例如,在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经验方中,炙甘草常与酸枣仁、当归、白芍等药物配伍使用,用量通常为10克。
- 在治疗慢性胃炎时,炙甘草常与白术、茯苓等药物配伍,以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此时,炙甘草的用量一般为6克,作为调和药性之用。
- 注意事项
- 炙甘草大量服用或小量长期服用可能导致水钠潴留、浮肿、高血压、四肢无力、痉挛性麻木及低血钾症等症状。因此,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各种水肿、肾病、高血压、低血钾,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均宜慎用。
- 炙甘草不宜与奎宁、阿托品、盐酸麻黄碱等生物碱合用,可产生沉淀,减少药物的吸收。此外,它也不宜与强心苷、排钾利尿药等西药合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如何正确选用?
选择紫甘草还是炙甘草,关键在于辨证施治。如果患者表现为火气重、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等症状,应选用紫甘草;如果患者表现为脾胃虚弱、心悸脉结代等症状,应选用炙甘草。
此外,选择时还需考虑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例如,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不宜使用炙甘草;各种水肿、肾病、高血压、低血钾,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也应慎用炙甘草。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紫甘草还是炙甘草,都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因辨证不准而产生不良后果。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