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熊猫基地:科研与教育的新潮流
成都熊猫基地:科研与教育的新潮流
2024年9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传来一则重磅消息:基地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成功建立了大熊猫诱导多能干细胞系(iPSCs)。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大熊猫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更为物种保护、疾病治疗和组织再生等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科研创新:从基因到国际合作
这一成果的取得并非偶然。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大熊猫保护研究机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一直致力于科研创新。2023年,基地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年申报科技计划项目56项、获资助立项33项,发表论文69篇(其中SCI/SCIE/SSCI 41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8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
在国际合作方面,基地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以旅美大熊猫“伦伦”“洋洋”一家为例,自1999年赴美以来,这对大熊猫夫妇在亚特兰大动物园共繁育成活5胎7仔,取得了中国与欧美地区开展大熊猫国际繁育合作的最好成绩。目前,他们即将完成25年的合作研究任务,携4只在美出生的大熊猫一同返回成都。
教育创新:从科普活动到公众参与
在科研创新的同时,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也在积极探索教育新模式,致力于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2024年3月3日是第11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基地围绕“连接人类与地球:探索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数字创新”主题,策划开展了“‘滚滚’出发,拼出和谐自然”主题科普活动。活动通过主题海报展示、科普知识讲解、文明参观宣传、普法视频播放、“滚滚”拼图小游戏、公众打卡分享、环保文创宣传品发放、公众号科普传播等环节,旨在提升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注度。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27日,基地首次牵头策划了“萌主密探·壹零贰柒”主题科普活动。此次活动联动央视网ipanda熊猫频道及全国25家科普展示合作单位,以大熊猫“脸盲”为切入点,通过大熊猫知识讲座、现场观察讲解、认猫拼图及其它互动游戏、直播课堂、科普微视频、科普图文、打卡分享等线上线下环节,不仅普及了大熊猫科学知识及辨别方法,还引导公众关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这些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据统计,游客对基地教育价值的满意度达到了80%以上,其中对科普知识和互动体验项目的评价尤其高。
双轮驱动:科研与教育的完美融合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科研与教育方面的双重引领,不仅体现在具体成果和活动上,更反映在游客的参观体验中。2024年,熊猫基地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超过30%,这背后不仅是大熊猫的独有魅力,更是基地在科研与教育双重驱动下,不断提升游客体验的结果。
作为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正以科技创新促保护,以教育创新促传播,为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和公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