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不学无术”看古今教育观差异:功利与全面的较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不学无术”看古今教育观差异:功利与全面的较量

引用
腾讯
8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25A09EVM00
2.
https://www.sohu.com/a/769722752_121179001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8R1G8PI0518U0BB.html
4.
https://www.wenweipo.com/a/202406/24/AP66788105e4b08d31ba684dbd.html
5.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13317.html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10/15/99076_1136201974.shtml
7.
https://www.xsyk021.com/article/id/a2217be6-7980-49e3-9107-eec780981d89
8.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4/t20240411_5745696.shtml

“不学无术”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书·霍光传》,用来形容一个人既无学问又无本领。在古代,这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道德修养。然而,在现代社会,“不学无术”却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年轻人。这种古今含义的变迁,折射出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

01

古代教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在中国古代,教育被视为培养君子和治国人才的重要途径。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有了正式的学校体系,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是贵族子弟的学校,而乡学则面向普通百姓。当时的教学内容以“六艺”为核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涵盖了道德修养、文化艺术、体育技能等多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私学兴起,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他提出的“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教育理念,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汉代以后,随着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逐渐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即便如此,古代教育仍然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书院制度的兴起,更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讨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02

现代教育:功利至上,内卷严重

与古代教育相比,现代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数据,2021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6本,远低于美国K12学生的28.6本。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不读书”的现象正在向上蔓延,甚至在研究生群体中也日益严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代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许多学生将学习视为获取文凭和职业成功的手段,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乐趣和价值。一位大学教师在豆瓣上吐槽学生不读书,却遭到学生的反驳:“读大学本来就只是谋求好工作的一个手段,混张文凭而已。”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最新动态,而不是深入阅读经典著作。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虽然能快速获取信息,但却难以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就业压力的增大也是导致“不学无术”现象的重要原因。为了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学生们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习和应试中。有学生表示:“如果不是要上三十个学分的课写十几篇论文,谁不乐意多读几本书?”这种现象在理工科尤为严重,由于缺乏通识教育,许多学生除了专业课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阅读时间。

03

古今对比:教育观念的演变

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最大差异在于教育目的的不同。古代教育强调道德修养和全面发展,而现代教育则更注重专业技能和实用主义。这种转变反映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在古代,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主要面向贵族阶层。而现代社会则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几乎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教育的同质化和内卷化。在追求高分和文凭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失去了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情。

另一个显著差异是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在古代,科举制度虽然限制重重,但至少为平民子弟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而在现代社会,尽管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但“读书无用论”却在某些群体中抬头。这反映了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化,以及不同道路选择的缺失。

04

反思与启示

“不学无术”这个成语,从古代对无知无能的批评,演变为现代对功利教育的反思,折射出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古代教育强调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而现代教育则面临着功利化、内卷化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手段,更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创造力的过程。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真正的读书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应被功利性目的所束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

  1.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
  2. 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鼓励自由探索和创新思维
  4. 重建阅读文化,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克服“不学无术”的困境,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道德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