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诊断的新突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诊断的新突破

引用
CSDN
7
来源
1.
https://blog.csdn.net/qq_52213943/article/details/136275646
2.
https://blog.csdn.net/2301_76268839/article/details/137161032
3.
https://blog.csdn.net/z_344791576/article/details/137623695
4.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634248
5.
https://www.shxcj.com/archives/7290
6.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3098552e593.html
7.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t421a763/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训练大量医学影像数据,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模型能够自动识别图像中的细微特征,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例如,在肺部X光片上检测肺炎或通过CT扫描识别肺结节。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快速、准确的诊断服务。然而,数据隐私保护和算法透明性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法规的完善,AI将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医生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01

技术突破:从理论到临床

谷歌在医疗影像诊断领域的新进展可谓令人瞩目。近年来,谷歌不断加大在该领域的投入,其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改变医疗行业的格局。

从成功辨识肿瘤突变影像到辅助医生作出更准确的诊断,谷歌 AI 在医疗影像诊断方面的成果层出不穷。例如,美国纽约大学研究团队重新训练现成的 Google 深度学习算法,辨识两种最常见的肺癌类型 —— 肺腺癌和鳞状细胞癌,辨识准确度可达 97%。团队利用 Google Inception v3——Google 训练辨识一千种不同种类物体的开源算法,通过病患组织检体公共数据库成千上万的癌症基因体图谱影像进行训练,首先达到 99% 准确度辨识恶性细胞的能力,接着训练辨识不同类型肺癌,最后使用不同数据库检体资料检测分析能力,诊断影像准确率在 83% – 97% 之间。

谷歌旗下 DeepMind 研发的医疗辅助 AI 系统 CoDoC 也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系统可以对医学图像作出解释与判断,在模拟医疗环境中,将人类医学专业知识和预测 AI 模型相结合,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都更准确。它能够将乳房 X 线摄影数据集的误报率降低 25%,还可以减少临床医生阅读的病例数量。

此外,谷歌开发出诊断癌症的人工智能显微镜,将增强现实技术引入到显微镜中,使得只有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的病理科也能用上病理 AI 技术,降低了使用门槛。谷歌还开源了 Python 库 EZ WSI DICOMWeb,简化医学数字影像传输协议存储的操作,促进数字病理学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

谷歌推出的 AI 医学成像套件也为医疗影像诊断带来了新的可能。该套件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扫描医学图像,提供更快、更准确的诊断结果,缓解医院放射科医生的巨大工作量,提高运转效率,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的护理结果。

女子早癌病变被漏诊时,AI 医生在 X 光中发现。一个名叫 Mia 的 AI 工具,在 11 名女性的乳腺 X 光检查中,发现了被人类医生遗漏的微小迹象。同时,谷歌的研究团队开发的 AI 工具可以通过分析人的咳嗽和呼吸,诊断出疾病。

拜耳和谷歌云合作开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为放射科医生开发 AI 医疗保健应用程序,加速人工智能医疗保健应用程序的开发和部署,重点是放射学。

02

技术实现:从数据到模型

在实际应用中,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需要经过严格的数据准备和模型构建过程。

数据准备

医疗影像分析项目的第一步是数据收集。对于深度学习模型而言,拥有高质量的训练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案例中,我们将使用公开的医疗影像数据集,如癌症影像档案:Welcome to The Cancer Imaging Archive - The Cancer Imaging Archive (TCIA)。这些数据集提供了大量标注详细的医疗影像,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和评估深度学习模型。

获取数据后,下一步是数据预处理。这一步骤包括图像的标准化、大小调整、格式转换等,以确保数据能够被模型有效处理。例如,我们可能需要将所有图像调整到统一的大小,并将像素值标准化到0到1之间。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def preprocess_image(image_path, target_size=(224, 224)):
    """读取图像,调整大小并进行标准化"""
    image = cv2.imread(image_path)
    image = cv2.resize(image, target_size)  # 调整图像大小
    image = image / 255.0  # 标准化像素值
    return image

为了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数据增强是一个常用的技术。通过对训练图像应用一系列随机变换(如旋转、缩放、翻转等),我们可以人为地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

from tensorflow.keras.preprocessing.image import ImageDataGenerator

def augment_data(image_directory, batch_size=32):
    """使用ImageDataGenerator进行数据增强"""
    datagen = ImageDataGenerator(
        rotation_range=20,
        width_shift_range=0.2,
        height_shift_range=0.2,
        horizontal_flip=True,
        vertical_flip=True,
        fill_mode='nearest'
    )
    
    generator = datagen.flow_from_directory(
        image_directory,
        target_size=(224, 224),
        batch_size=batch_size,
        class_mode='binary'
    )
    return generator

模型构建

在数据准备就绪后,下一步是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在医疗影像分析的场景中,卷积神经网络(CNN)是最常用的模型架构之一,因为它们在处理图像数据方面表现出色。

对于初学者来说,从一个现有的模型架构开始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在这里,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经典的CNN架构,如ResNet或VGG,作为我们的起点。这些模型已经在多个图像识别任务上表现良好,我们可以通过迁移学习的方式,使用预训练的权重作为初始权重,以加速训练过程并提高模型性能。

from tensorflow.keras.applications import ResNet50
from tensorflow.keras.models import Model
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GlobalAveragePooling2D

def build_model(num_classes):
    """构建基于ResNet50的模型"""
    base_model = ResNet50(weights='imagenet', include_top=False)
    x = base_model.output
    x = GlobalAveragePooling2D()(x)  # 添加全局平均池化层
    predictions = Dense(num_classes, activation='softmax')(x)  # 添加一个全连接层
    model = Model(inputs=base_model.input, outputs=predictions)
    
    # 冻结ResNet50的所有层,以便我们只训练顶层
    for layer in base_model.layers:
        layer.trainable = False
    
    return model

在开始训练之前,我们需要编译模型,选择适当的损失函数和优化器。对于二分类问题,我们通常使用二元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使用Adam优化器。

from tensorflow.keras.optimizers import Adam

model = build_model(num_classes=2)  # 假设是二分类问题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learning_rate=0.0001),
              loss='binary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模型训练与评估

模型训练过程需要监控多个指标,包括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损失值和准确率。我们可以通过TensorBoard等工具可视化训练过程,以便及时调整训练策略。

from tensorflow.keras.callbacks import TensorBoard

# 设置TensorBoard回调
tensorboard_callback = TensorBoard(log_dir='./logs')

# 开始训练模型
history = model.fit(train_generator,
                    epochs=25,
                    validation_data=val_generator,
                    callbacks=[tensorboard_callback])

训练完成后,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这通常包括在测试集上计算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等指标。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混淆矩阵来更直观地了解模型的分类效果。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confusion_matrix

# 获取模型预测结果
predictions = model.predict(test_generator)
y_pred = np.argmax(predictions, axis=1)
y_true = test_generator.classes

# 输出分类报告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rue, y_pred))

# 绘制混淆矩阵
cm = confusion_matrix(y_true, y_pred)
sns.heatmap(cm, annot=True, fmt='d')
plt.xlabel('Predicted')
plt.ylabel('True')
plt.show()
03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 数据隐私与安全:医疗数据涉及患者隐私,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充分利用数据是一个重要问题。
  2. 算法可解释性:深度学习模型往往被视为“黑盒”,其决策过程难以解释,这在医疗领域是一个重要问题。
  3. 标准化与规范化:不同医疗机构的影像数据标准不一,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规范。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规的完善,AI将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医生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