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青花瓷收藏新趋势:名家作品大热!
景德镇青花瓷收藏新趋势:名家作品大热!
近年来,景德镇青花瓷收藏市场持续升温,尤其是名家作品备受追捧。作为中国四大名瓷之首,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藏家的目光。在选购时,建议注重原料、工艺、发色及款识等方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青花瓷的收藏价值。此外,通过了解最新的收藏趋势,如名家作品的热度变化,可以帮助你更精准地挑选出具有升值潜力的景德镇青花瓷。
市场现状:千亿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青花瓷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目前全球青花瓷市场年销售额约达1000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超过10%。在中国市场,青花瓷行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销售额持续增长,并且预计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景德镇青花瓷以高超的制作工艺、独特的图案设计和色彩运用,在市场上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此外,一些新兴的青花瓷企业也崭露头角,逐渐获得了市场份额。在青花瓷行业中,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中高收入人群,他们对独特、品质优良的艺术陶瓷产品表现出较高的购买欲望。
名家作品:拍卖市场新宠
在景德镇青花瓷收藏市场中,名家作品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以景德镇知名陶瓷艺术家李镇英为例,其作品《仿清乾隆手绘青花瓷盘》原物拍卖价值高达2.5亿元,创下青花瓷拍卖新纪录。
李镇英,景德镇市镇英大瓷馆馆长,陶瓷产品设计师(国家一级大师),1979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200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在景德镇雕塑瓷厂明清园负责管理名家陶瓷作品拍卖。2003年创立《镇英大瓷馆》,主要研究复刻宫廷用瓷。其作品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收藏界的高度认可,被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
收藏技巧:六大要素需谨记
对于青花瓷收藏者来说,掌握一定的鉴定技巧至关重要。以明代成化青花瓷为例,其鉴定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胎釉:胎质洁白细腻,多薄胎,修胎规整,胎体普遍偏轻。釉面细润,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圈足的底部轴面不平整,往往有波浪状,个别盘子的底心下塌。
青料: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
绘画技法: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
火石红:真品火石红深浅不一致,粗细不一致,而现代仿的火石红深浅和粗细都是一致的。
釉色:“三釉一色”。意思是说一个器物,比如说一个碗,碗里的釉和碗外的釉和碗底的釉是一种颜色的叫“三釉一色”。但如果三釉不一色的话,这件东西也可能是成化的。但如果是“三釉一色”就一定是成化的,在其他时代是没有的。
款识:成化款似有专人书写,比较规范,字体基本一致。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为双线方栏,这种款书写在杯底最多,少数盘、碗、洗也有这种款,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
文化传承:从督陶官到艺术家
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离不开历代名家的贡献。民国时期著名督陶官郭葆昌,字世五,号觯斋,河北定兴人。1915年,为恢复帝制开始着手成立筹委会,为新的“帝国”制礼作乐,烧造洪宪瓷器,郭葆昌在文华殿提取了大量精美瓷器,以做样本,携以赴任。后因复辟的时间太短,以致洪宪瓷器未能大量烧成。袁世凯窃取政权后,就居住在慈禧太后所建的海晏堂办公,后改名为居仁堂。以“居仁堂制”为款的瓷器就是变相的民国“御瓷”。郭葆昌到达景德镇以后,花重金请回原御窑厂的工匠,如鄢如珍等人。选用精良的瓷土、彩料、燃料等,先仿制雍正、乾隆官窑粉彩瓷器,他不惜工本,质量求精,每件瓷器在入窑前,他都亲自检查,质量不合格的都不能入窑烧制,他也仿过去的方法,把瑕疵品、淘汰品都摔碎不留。他督造的瓷器,造型端庄,胎质细白,釉面莹润,与雍正、乾隆官窑的瓷器相比,也毫不逊色。
郭葆昌个人的私欲也较强,瓷器烧制的落款有两种:一为“居仁堂制”,款为红彩楷书与篆书,也有青花篆书,这是专给袁世凯烧的。另一款用“觯斋”为款的瓷器,是为自己烧造的。这类瓷器胎质细腻,画工精细,别具一格。袁世凯复辟结束后不久,“洪宪”瓷业也如昙花一现。“居仁堂制”款瓷器后来被收藏家所追捧,社会上出现一批洪宪瓷,其中不乏名家手笔。袁世凯死后,郭所提取的文华殿瓷器,尽归其私有,后来郭葆昌成了瓷器收藏家。
郭葆昌辑成的《唐俊公先生陶务纪年表》,翔实考订了唐英(字俊公)这位雍乾两朝督陶官的一生,是研究清代官窑的开山之作。唐英(1682~1756年),沈阳人,清雍正元年(1723),任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六年(1728),奉命驻景德镇协理陶务,至乾隆八年(1743)11月结束陶务离镇,在镇协理陶务长达15年之久。雍正八年(1730),绘制《陶成图》;雍正十三年(1735),著就《陶成纪事》;乾隆八年(1743),撰写《陶冶图说》,并制图20幅,对景德镇制瓷工艺进行了科学总结。唐英的这些著作,对指导、促进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郭葆昌深受唐英的影响,世人称其为“洪宪御瓷”郭葆昌。郭葆昌因其在古陶瓷上的艺术造诣,被古物陈列所与故宫博物院聘为专门委员,负责瓷器鉴定。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的瓷器陈列,多经郭氏审定。1941年,郭葆昌去世后,遗愿将生平所藏瓷器捐献给故宫。
尽管“洪宪”瓷的烧造时间不长,但是作为最后的“官窑”,将中国近代制瓷工艺推向一个高峰。“洪宪”瓷的精心烧造也成就了郭葆昌的一生。之后的徐世昌、曹锟等人在景德镇命人定烧的私人用器如“静远堂制”款瓷器、“延庆楼制”款瓷器等,无论器形、釉色还是款识,都深受“洪宪”瓷的影响。在郭葆昌的督陶下,景德镇制瓷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洪宪御瓷”已被收藏界视作中国瓷业史上的一朵复兴之花。这些瓷器绘画精细,用料考究,烧制完美,成为民国时期瓷器之首。
景德镇青花瓷的收藏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艺术性和工艺性上,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随着市场的持续升温,名家作品的收藏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对于收藏者来说,既要关注市场动态,又要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鉴定能力,才能在收藏之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