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农庄: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共享农庄: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共享农庄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发展,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机会,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海南儋州的嘉禾共享农庄到北京郊区的共享菜园,从浙江安吉的余村到江西井冈山的神山村,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共享农庄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带动:就业增收的“新引擎”
在海南儋州,嘉禾共享农庄通过农旅融合模式,不仅自身获得了快速发展,更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统计,该农庄吸纳了529人就业,2024年在农场就业的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达3.6万元以上。这种“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通过技术培训和管理指导,提升了农民的技能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北京郊区,共享菜园模式则通过另一种方式带动农民增收。以郁金香果蔬农场为例,该农场通过出租土地、提供托管服务等方式,不仅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参与,更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据统计,国内现存家庭农场相关企业已达204.26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呈逐年上涨趋势,显示出这一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科学规划:基础设施改善的“助推器”
然而,共享农庄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海南,一些人大代表就指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同质化倾向、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为此,他们建议在共享农庄建设中,要注重高水平科学规划设计,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农庄品牌。
同时,要注重农民的主体参与,通过理念宣传和机制创新,让农民真正成为共享农庄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种“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更为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
在浙江安吉余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改善了当地经济,更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该村通过“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了50多个合伙人项目落地,涌现出70余处新场景、新业态。同时,余村还持续推进品牌国际化,承办了一批大型国际性会议活动,提升了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在江西井冈山神山村,通过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红色旅游,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村民们不仅从事农家乐、民宿等传统旅游服务,更成为了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为游客讲述革命历史,传播井冈山精神。
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五星村,通过挖掘黎族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村成立的“妈妈制造海南黎锦合作社”,不仅让黎族妇女在家门口获得了收入,更为黎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可持续发展:共享农庄的未来之路
共享农庄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不断创新和社区参与。以北京的共享菜园为例,一些农场通过提供全托管、半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通过举办亲子活动、农耕体验等,增强了用户的粘性,确保了项目的长期发展。
在浙江余村,通过“两入股三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真正成为项目的主人翁,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引进青年人才和优质项目,让村庄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语
共享农庄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科学规划、机制创新和社区参与,共享农庄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随着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共享农庄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