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脚鸟”雨燕:一生边飞边睡,如何繁衍后代?
“无脚鸟”雨燕:一生边飞边睡,如何繁衍后代?
有一种传说中的鸟,一生都在天空中飞翔,只有在死亡时才会落地。虽然这种鸟并不存在,但自然界中确实有一种与之相似的鸟类——雨燕。
雨燕被人们称为“无脚鸟”,因为它们几乎终生都在飞行,吃喝拉撒、甚至睡觉都在空中进行。那么,这种几乎一辈子都在飞行的鸟是如何进食的?它们又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呢?
雨燕与普通燕子的区别
雨燕和普通的燕子虽然都带有“燕”字,但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我们所熟知的“小燕子,穿花衣”中的燕子指的是家燕,而雨燕则属于夜鹰目,与家燕所属的雀形目并无亲缘关系。
雨燕“无脚鸟”的名字来源于它的拉丁文学名“Apus”,意为“没有脚”。而另一个名字“swift”则意味着“不停”。正如这个名字所表达的,雨燕几乎不停地在飞翔。
北京雨燕的迁徙之旅
北京雨燕是雨燕中的一个亚种,每年7月份,它们会开始一场横跨亚非的大迁徙。从7月中旬开始,北京雨燕会离开北京,先向西北方向飞行进入蒙古国,然后穿过我国新疆北部,通过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地区。
大约在8月中旬,北京雨燕会穿过红海,在9月初抵达非洲东部。接着从刚果盆地附近继续南下,最后在11月初抵达非洲南部的南非高原。整个迁徙过程长达14733公里,需要花费111天左右。
次年2月中旬,北京雨燕会启程返回北京,选择更短的路线,大约经过64天、13572公里的飞行,在4月下旬抵达北京。整个迁徙往返过程会经过37个国家,共计27000多公里。
雨燕的“小型极速飞行器”构造
雨燕的体重非常轻,成年鸟的体重不超过150克,以北京雨燕为例,一只成年鸟体重大约只有40克左右,还没有一只鸡蛋重。这种轻盈的体重加上特殊的体型构造,使雨燕成为天空中的“极速飞行器”。
雨燕的翅膀特别长,展开后宛若镰刀一般,上面有十枚长羽毛和一组短羽毛。这种狭长的翅膀可以让雨燕快速扇动翅膀,同时在空中滑行时节约能量。科学家计算过,与夜莺相比,雨燕可以常年待在空中,而夜莺则无法做到。
雨燕的飞行速度极快,一般时速可达110公里每小时,堪比在高速中间车道行驶的汽车。褐雨燕的最高时速甚至可达到约276到353公里,只有高铁和在德国不限速高速上行驶的汽车才能与之媲美。
雨燕体内血红蛋白含量很高,这使得它们在长时间高空飞行时,即使面临稀薄的氧气,也能保障氧气的输送。在捕食时,雨燕会张大嘴巴,以相对较慢的速度飞行,然后张开大嘴将飞虫“网”到嘴里。它们主要以蚊子、蜜蜂、半翅目臭虫、甲虫等为食,是名副其实的益鸟。
“落地即死亡”的生存策略
雨燕的身体形态已经高度适应飞行,除了筑巢和养育幼崽的时候,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在天上完成。因此,雨燕很难在地面上待下去。虽然拉丁文被称为“无腿脚”,但实际上雨燕是有腿有爪的,只是它们的腿很短,脚上的爪子都是向前伸着的。
与其他鸟类不同,雨燕无法像其他鸟类那样通过“脚后跟”位置的爪子进行弹跳起飞。一旦它们落地,大概率无法从地面起飞,狭长的翅膀反而成为它们从地面起飞的累赘。因此,雨燕会选择在较高的房檐下筑巢,尤其是在北京,它们特别喜欢木质的古建筑,这给它们带来了“嫌贫爱富”的形象。
雨燕的巢穴主要用于养育幼崽,幼崽孵化后,亲鸟会将食物带回巢穴喂养。这些食物大多是经过亲鸟咀嚼过的“食团”,里面都是小昆虫,最重不超过1.7克,大约每半小时喂一次。理想情况下,经过5周的喂养,雏鸟就能出巢,天气不好的话可能需要7到8周。
离开巢穴的成年鸟会借助足够的空间进行滑行,然后起飞。喂养雏鸟的这段时间,可能是雨燕雏鸟成长过程中停止飞行最长的时间。然而,雨燕的巢穴也面临着被人类采集燕窝的风险,这需要人们在保护雨燕的同时,也要注意安全。
保护雨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虽然雨燕长时间飞行的生存策略提高了它们的存活率,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留给雨燕生存和筑巢的地方却越来越少。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保护雨燕,为它们搭建专门的巢穴,以保护物种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