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叛逆之子"---马龙.白兰度
好莱坞的"叛逆之子"---马龙.白兰度
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演员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对电影艺术的贡献而闻名于世。从1950年代开始,他就被认为是美国最杰出的演员之一,其自然、完美且独特的表演风格使他成为影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生平简介
白兰度1924年4月3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身高5英尺10英寸。他从小就展现出叛逆和好动的性格,曾被多所学校开除,包括一所军校。他的父亲为他寻找未来的出路,但他最终选择前往纽约,进入戏剧学校学习表演艺术。
演艺生涯
白兰度在表演领域的独特风格使他在1944年获得了第一次在百老汇演出的机会,出演了舞台剧《我记得妈妈》(I Remember Mama)。随后,他在百老汇名剧《欲望号街车》中饰演斯坦利·科瓦尔斯基(Stanley Kowalski)一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0年,白兰度首次出演电影《The Men》,他为了饰演一个孤僻且下半身瘫痪的角色,特意在退伍军人医院待了一个月来揣摩角色。1951年,他在《欲望号街车》的电影版中再次饰演斯坦利,获得第一次奥斯卡提名。1953年,他凭借《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获得第一座奥斯卡金像奖。
在《码头风云》的成功后,白兰度尝试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他在1955年的音乐剧《红男绿女》(Guys and Dolls)中尝试了音乐剧表演,在1956年的《秋月茶室》(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中饰演了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日语翻译员。1957年,他在《樱花恋》(Sayonara)和《幼狮》(The Young Lions)中再次获得奥斯卡提名,这已经是他的第五次提名。
白兰度首次尝试导演是在1961年的《独眼龙》(One-Eyed Jacks),这是一部反传统的西部片。然而,随后的几部作品如《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因超支而陷入困境,喜剧作品也不被接受,使他一度成为被遗忘的人。
1972年,白兰度凭借《教父》(The Godfather)获得第二座奥斯卡金像奖,这部作品不仅重振了他的演艺事业,也达到了他职业生涯的巅峰。随后的《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同样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他逐渐减少工作量,但拍摄的几部影片仍获得不错的反响。
主要成就
白兰度的主要成就包括:
- 1954年《码头风云》获得第二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 1972年《教父》获得第四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 1951年《欲望号街车》获得第二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 1952年《柴巴达万岁》获得第二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 1953年《恺撒大帝》获得第二十六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代表作品
白兰度的主要作品包括:
- 《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 《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
- 《教父》(The Godfather)
- 《萨巴达万岁》(Viva Zapata!)
- 《恺撒大帝》(Julius Caesar)
- 《樱花恋》(Sayonara)
- 《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 《飞车党》(The Wild One)
- 《野性骑手》(One-Eyed Jacks)
- 《拿破仑情史》(Desire Under the Elms)
- 《秋月茶室》(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 《幼狮》(The Young Lions)
- 《漂泊者》(The Fugitive Kind)
- 《枕边故事》(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 《追逐》(The Chase)
- 《香港女伯爵》(The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 《黄金眼中的镜象》(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 《糖果》(Candy)
- 《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 《超人》(Superman)
- 《勇敢》(The Missouri Breaks)
- 《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 《新手》(The Freshman)
影响力
白兰度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对电影艺术的贡献,成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演员之一。他的表演方式影响了无数后来的演员,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欣赏。2004年7月1日,这位伟大的演员在美国洛杉矶一家医院逝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