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升升”里的文化密码:从春晚吉祥物看中国蛇崇拜传统
“巳升升”里的文化密码:从春晚吉祥物看中国蛇崇拜传统
2025年春节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了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这只以甲骨文“巳”字为设计基础的吉祥物迅速走红。它不仅是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对蛇的复杂情感与文化记忆。
“巳升升”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师生设计,主设计师高鹏介绍,吉祥物整体造型融入了四个如意纹,寓意“巳巳如意,生生不息”。设计团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如意的造型与象征长寿吉祥的灵芝、祥云相结合,展现出“祥瑞美好”的祝福。头部轮廓和脸上螺旋状的腮红则参考了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的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而眼睛的设计灵感则来源于三星堆的青铜蛇。
蛇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十二生肖中,蛇虽然不是最凶猛的动物,却因其独特的生存能力和神秘感而令人敬畏。《晋书·乐广传》中记载的“杯弓蛇影”故事,就反映了古人对蛇的恐惧心理。然而,这种恐惧逐渐演变为一种神奇的敬畏感,使得蛇成为中华民族远古图腾之一。
在神话传说中,蛇更是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象征着智慧与创造。《楚辞·天问》中记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东汉文学家王逸注释道:“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在山东武梁祠的画像石中,伏羲和女娲的尾巴相交,象征着和谐与结合。这些古代图腾和文学作品展示了蛇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在考古发现中,蛇的形象也屡见不鲜。辽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瓮上,装饰着与蛇颇为相似的花纹,距今约五千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展现了古蜀人对蛇的崇拜。这些文物实证了蛇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悠久传承。
在福建闽南地区,蛇崇拜习俗至今仍保存完好。福建简称“闽”,意为门内供着一条蛇,这反映了闽人对蛇的特殊情感。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释义“闽,东南越,蛇种”,表明闽人视蛇为图腾。闽南一带流行的拍胸舞,就是古闽越人蛇图腾崇拜的遗俗;闽中及闽东一些地方的女子仍插戴蛇簪,以示“不忘其祖”。
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堪称“崇蛇圣地”,保留着完整的蛇王庙。每年元宵节,当地都会举行游竹蛇灯的盛大活动。人们将制作好的“竹蛇灯”连接成一条长达一二公里的“竹蛇”,家家户户用鞭炮和香铳迎接,以示禳灾祈福。这种习俗被誉为“闽越蛇崇拜的活化石”。
2025年福建春晚以“巳”字为创意点,展现了福建独特的蛇文化。节目中不仅再现了樟湖的游蛇灯习俗,还融入了茶百戏、浦城剪纸等非遗元素,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这些非遗项目,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让古老的蛇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远古图腾到现代设计,从神话传说到民俗活动,蛇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自然界的生灵,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的诞生,正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致敬与创新,展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