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上的明珠
黄埠墩:无锡古运河上的明珠
黄埠墩,这座位于无锡古运河上的小岛,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相传春秋时期,楚相春申君黄歇疏浚芙蓉湖时留下此岛,后人为纪念黄歇,将其命名为黄埠墩。作为无锡历史最为悠久的名胜古迹之一,黄埠墩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
历史沿革:从春秋古迹到皇家行宫
黄埠墩最早见于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记载其“在县北五里,有水环其四周,上有水月亭、环翠楼”。明代时,黄埠墩不仅是运河上的重要景观,还是军事要地。明嘉靖年间开始,这里就驻扎水兵,清雍正年间更设有把总驻守。咸丰年间,为抵抗太平军,黄埠墩还曾部署英勇营和凯勇营。
黄埠墩最辉煌的时期当属康乾盛世。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为黄埠墩题写“兰若”匾额。乾隆帝更是对黄埠墩情有独钟,不仅多次驻跸于此,还留下多首诗作。从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起,黄埠墩就成为皇帝游惠山的必经之地。乾隆帝对黄埠墩的偏爱,甚至影响了北京清漪园的建设,园中的凤凰墩就是仿照黄埠墩建造的。
文化价值:诗词歌赋中的黄埠墩
黄埠墩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座文化名胜。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文天祥的《过无锡》:“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这首诗被刻成碑文,至今仍保存在黄埠墩的望山楼内。
康乾二帝的诗文更是为黄埠墩增添了皇家气派。乾隆帝在《黄埠墩》诗中写道:“向自惠山荣骑回,遥观波影涌蓬莱。县城竟过此权置,川路非纡兹重来。”这些诗句生动描绘了皇帝从惠山返回黄埠墩时的景象,展现了黄埠墩作为皇家行宫的辉煌。
修缮与保护:重现昔日光彩
2022年,黄埠墩完成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工程,重现了昔日的光彩。此次修缮不仅修复了岛上的建筑,还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治。如今的黄埠墩占地625平方米,虽然面积不大,但精致典雅,夜幕降临时更是灯火璀璨,宛如运河上的一颗明珠。
旅游攻略:如何游览黄埠墩
游客可以从火车站南广场的游船码头出发,乘坐水上巴士游览古运河,黄埠墩是重要停靠点之一。岛上建筑布局为蓬莱门和望山楼,望山楼一楼存放有文天祥诗词碑,二楼建有戏台,可以站在戏台上眺望古运河周边的风光。
黄埠墩周边配套有运河艺术公园等设施,形成“人河共生”的旅游新界面。游客既可以欣赏古运河的自然风光,又可以体验现代都市的繁华。白天,游客可以在蓬莱门和望山楼间漫步,感受历史的厚重;夜晚,黄埠墩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迷人,是拍摄夜景的绝佳地点。
黄埠墩不仅是无锡古运河上的一颗明珠,更是中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水利发展史,承载了无数文人的诗词歌赋,如今又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