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影视基地揭秘:《蛟龙行动》幕后挑战
青岛影视基地揭秘:《蛟龙行动》幕后挑战
2025年春节档最受瞩目的电影《蛟龙行动》即将上映,这部中国首部聚焦核潜艇的军事大片,不仅填补了中国电影在潜艇题材上的空白,更在制作规模和技术难度上创造了新的纪录。影片在青岛影视基地拍摄,通过1:1还原的潜艇模型和创新的水下拍摄技术,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最新成就。
创作初衷:展现中国海军实力
《蛟龙行动》由著名导演林超贤执导,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担任总制片人。谈及创作初衷,于冬表示:“我们一直在想,到底用什么来超越《红海行动》。中国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人民海军不仅在守卫沿海,也面临深海中种种危机的挑战。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观众了解中国海军,提高国防意识。”
技术突破:400小时水下拍摄
为了真实还原深海战斗环境,剧组在青岛影视基地搭建了1:1的潜艇模型,其中“龙鲸号”长达120米,是全球最大的潜艇道具。搭建过程历时8个月,内部细节精细到仪表盘螺丝钉都严格把控。
水下拍摄是这部电影的最大挑战。剧组使用了全球首款电影级水下机器人,搭载自研的Q-DVL声呐抗流悬停模块与6自由度矢量大功率电机,实现了水下任意深度、角度的超长时间固定拍摄和360度全姿态无死角运镜控制。这种创新技术的应用,为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演员训练:专业潜水证书
为了完成水下戏份,所有演员都接受了专业潜水训练,最终都获得了潜水证书。训练内容包括在黑暗中模拟实战环境,教练会突然拔掉氧气罐和面镜,演员需要在极端情况下学会调整心态。
实拍时演员们面临诸多危险。比如,蒋璐霞在水下缺氧窒息,韩东君身负90斤装备完成高难度动作。演员们在水下不仅要面对潜水的挑战,还要负重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韩东君身上背负的装备浸水后重达90斤,在水中行动极为困难,但还要让动作戏看起来出手迅速身法轻巧。
创新意义:中国电影工业的新里程碑
《蛟龙行动》不仅是一部军事题材电影,更是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重要突破。通过创新的技术应用和严谨的制作态度,这部电影展现了中国电影在特效制作、水下拍摄等领域的最新成就。
同时,电影也体现了中国海军的实力和军人的风采。正如于冬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观众看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大国责任担当,我们的军队能保家卫国,也有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蛟龙行动》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良的制作和震撼的视觉效果,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电影人的拼搏精神和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这部电影不仅是2025年春节档的一部佳作,更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