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县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太原古县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太原古县城,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八年的古城,距今已有645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古晋阳的缩影,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活着的博物馆”。在这里,非遗文化正以独特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步入太原古县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座巍峨的城门——观澜门、望翠门、进贤门和奉宣门。城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古朴的石板路,仿佛让人穿越回古代。然而,这里并非一座静止的博物馆,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非遗文化传承地。
春节期间,太原古县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新春花灯会。1月18日晚,随着冷焰火冲天而起,整个古城瞬间化作璀璨灯海。2025太原古县城“非遗中国年,锦绣太原城”花灯会正式启动,将气氛推向高潮。游客们纷纷被美轮美奂的灯组吸引,赞不绝口,手机频闪,记录此刻光影。灯光映照古城轮廓,街巷人头攒动,暮色与华光交织,宛如开启穿越之门,带众人梦回古代游园盛会,漫步城中,满目彩灯高悬,处处张灯结彩,喜庆热烈的气氛扑面而来。
本届花灯会亮点十足,超大型入城灯组、十字街氛围灯组、环路主题灯组、十一地市主题城墙灯组及 7000 件绿化树木挂件灯组、5000 件地面装饰灯组惊艳亮相,总铺装面积达 5000 平方米,将于 1 月 28 日除夕正式开启。东门“盛世花开”灯组,用缤纷色彩与灵动线条,让牡丹与城门相融,尽显繁华,饱含对祖国昌盛的祈愿。南门“灵蛇化龙”灯组,线条流动,色彩柔和,通过传统吉祥图案和现代设计元素,寄托新春美好祝福。在其他各城门处,美丽而壮观的大型特色灯组林立,让人眼花缭乱。十字街上,大唐风华、明朝古韵造型灯组蔚为壮观。内环城墙上,中国山水画勾勒的山西省11地市文化景观逐一呈现,栩栩如生。每一组灯组无不展现着对中国式喜庆的向往和对年的期待。
除了花灯会,太原古县城还定期举办各类非遗文化活动。舞龙舞狮、社火表演、传统乐器演奏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让游客在欣赏灯光之美的同时,深入探寻古城历史。在1月28日至2月16日花灯会期间,太原古县城“送您一瓶热水·暖您一个冬天”花灯会暖冬服务贴心上线,为每一位入城游客送上冬日温暖。同时,上百场演出不间断上演,各种非遗社火、互动表演、特技表演、乐器演奏、国风舞蹈轮番登场,爆款小吃烟火市集、灯光秀等精彩不断,为市民游客打造地道山西民俗年,也让省外游客在此感受浓浓三晋风情。
创新研学:让非遗文化走进生活
太原古县城不仅是一个展示非遗文化的舞台,更是一个传承非遗文化的课堂。这里设有多个研学基地,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非遗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太原县衙课程中,学生们通过知识定向的方式,走进太原史记,感受历史文化脉络,从区域视野品读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朝代的发展史以及对山西这座城市产生的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在文庙开笔礼课程中,同学们身穿汉服,体验“端正衣冠”、“行拜师礼”、“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等传统仪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尊师重道、尊重长辈的品质。
在花馍研习社,省级非遗传承人续爱花老师指导学生们制作花馍。通过切、揉、捏、揪、压、搓等步骤,一个个形态各异、创意独特的花馍被制作出来。同学们在体验花馍制作过程的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非遗面塑的审美价值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清明上河图》研学课程中,同学们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木版年画和汴水虹桥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深刻了解汴梁的社会风貌,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
在晋阳考古博物馆,通过了解晋阳历史,引领学生们描绘城市之美、展示城市之变、启迪城市之思,传播晋阳声音,弘扬晋阳精神。
太原古城科素研学实践基地负责人梁慧杰介绍:“基地目前能同时接纳1000以上大型研学团体,可以满足中小学校同时开展不同年级学段研学实践活动的需求,解决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多频次申报出行的困扰。在研学过程中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和巡查人员,保障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预计年接待学生研学量可以达到二十余万人。”
夜幕下的非遗盛宴
夜幕降临,太原古县城的另一面开始展现。灯光秀、夜市、街头表演……各种夜间活动让古城焕发新的活力。在十字小吃街上,各种传统美食应有尽有,烧饼、炒面、麻辣烫等地方特色小吃让人大快朵颐。街头艺人弹奏着传统乐器,不倒翁表演者与游客互动,整个古城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
太原古县城的夜间消费不仅限于美食和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在这里,非遗文化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太原古县城都在用独特的方式讲述着非遗文化的故事,展现着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
太原古县城,这座承载着645年历史的古城,正以创新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活态的文化传承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