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庄扎染:非遗文化的数字新生
下庄扎染:非遗文化的数字新生
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一项古老的扎染技艺正在焕发新生。这个曾经因“天坑”地貌而与世隔绝的村庄,如今却因为一位返乡创业青年的创新实践,让百年扎染技艺重获新生。
百年技艺的传承
下庄扎染,这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民间传统染色工艺,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它通过缝制、打结、折叠、夹板等多种方式,将织物扎结成各种图案,再进行染色。染色完成后,解开扎结,就会得到带有精美图案的织物。这种工艺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项传统技艺逐渐被人们遗忘。直到2022年,一位名叫袁孝鑫的返乡创业青年,让这门古老的技艺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数字时代的新生
袁孝鑫,这位土生土长的下庄村人,在外工作多年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她敏锐地意识到,下庄扎染这门传统技艺完全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焕发新生。于是,她创办了下庄扎染非遗工坊,开始通过直播平台分享扎染的制作过程和教学视频。
在袁孝鑫的直播间里,观众可以看到一块普通的白布,经过折叠、捆扎、染色,逐渐变成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和色彩做游戏,每一次打开扎结都像是一次彩色盲盒的惊喜。袁孝鑫的直播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更带动了许多人对扎染的兴趣和热情。
更令人惊喜的是,袁孝鑫还将下庄村的特色元素融入扎染作品中。比如,她设计了以“天路”和“柑橘”为主题的扎染图案,这些元素不仅体现了下庄村的地理特色,更蕴含着村民们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精神内涵。
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随着下庄扎染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袁孝鑫的扎染工坊不仅成了下庄村的网红打卡点,更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们不仅可以观看扎染的制作过程,还可以亲自体验这项传统技艺,甚至购买自己喜欢的作品带回家。
这种文旅融合的模式,不仅让下庄扎染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更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23年下庄村接待培训、研学、旅游达12.4万人次,民宿入住1.3万多人次,村民通过民宿分红、务工等方式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未来的无限可能
2023年,袁孝鑫被村民选为村主任。她表示,将以毛相林支书为代表的老一辈村民已经为下庄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接力棒传到了他们年轻人手上,一定要带领乡亲们把下庄建设得更好。
未来,下庄扎染将继续探索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比如,通过建立线上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门技艺;开发更多具有现代审美和实用功能的扎染产品,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甚至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创造出更多新颖独特的图案。
下庄扎染的故事,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生动案例,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焕发生机的无限可能。正如袁孝鑫所说:“我们不仅要学会扎染,更要让这份古老的手艺在我们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