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化遗产探秘:大禹祭典与西施故里的千年传奇
绍兴文化遗产探秘:大禹祭典与西施故里的千年传奇
绍兴,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孕育出了众多璀璨的文化遗产。其中,大禹祭典和西施故里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禹祭典:千年传承的国家盛典
大禹祭典,这一延续了4000多年的祭祀活动,见证了中华民族对先祖的崇敬之情。据史书记载,自大禹崩葬会稽后,祭祀活动便从未间断。从宗室族祭到皇帝御祭,从春秋例祭到国家常典,祭禹仪式形式多样且规格隆重。
宋代开始,祭禹正式成为国家常典。明清两朝尤为重视,典礼最为完备。据统计,明朝17位皇帝中有11位在登极时遣官告祭,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更是亲自来绍兴御祭。据考证,清朝皇帝派遣官吏到绍兴祭禹多达45次,最后一次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2006年,大禹祭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升格为国家级祭祀活动,形成了“北有黄陵,南有禹陵”的中华民族祭祖格局。
现代祭典保留了传统仪式的庄重与神圣,共有13项仪程:肃立雅静、鸣号、敬献花篮、敬香、击鼓撞钟、奏乐、献酒、敬酒、恭读祭文、行礼、颂唱《大禹纪念歌》、献祭舞、礼成。这些仪程不仅传达着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认同感,更体现了对大禹精神的尊崇与传承。
西施故里:越国美女的传奇诞生地
西施故里位于诸暨苎萝山下浣江畔,是这位春秋时期著名美女的成长之地。这里不仅是一处地理坐标,更是一段历史传奇的见证。
西施故里由众多元素构成,可用“十二个一”来概括:一山(苎萝山)、一石(浣纱石)、一条江(浣江)、一村(苎萝村)、一坊(西施坊)、一滩津(西施滩)、一殿(西施殿)、一墓(西施墓)、一路(西施路)、一王(勾践)、一相(范蠡)、一古都(越国古都)。这些古迹均见之于两汉两晋隋唐两宋史册。
苎萝山,原名罗山,以盛产“苎”与“萝”两种植物而得名。据东汉《吴越春秋》记载,这里是西施和郑旦的故乡。南北朝孔灵符《会稽记》中提到:“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
浣纱石位于苎萝山下东侧,临浣江而立,相传是西施、郑旦浣纱之处。南北朝《舆地志》记载:“诸暨苎萝山,越时西施、郑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晒纱处。”浣纱石上的“浣纱”二字,据传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浣江,又名浣浦、浣纱江,是浦阳江流经诸暨市内的河道。李白《西施》诗云:“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这条河流见证了西施的青春岁月,也承载着越国的历史记忆。
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
绍兴不仅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致力于将其融入现代生活。2023年度全省非遗保护发展评估指数中,绍兴名列全省第二。目前,绍兴已形成融古通今、启迪未来、传承创新发展的独特非遗文化现象。
以大禹祭典为例,近年来绍兴不断创新传承方式。2018年首次发布《绍兴禹迹图》,2019年出版《浙江禹迹图》,2022年发布《中国禹迹图》。今年4月18日,由中国水利博物馆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撰的《中国禹迹图导读》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部以大禹文化为视角的研究成果。
西施故里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当地不仅保护好原有的古迹,还通过文化演出、旅游开发等方式,让这段历史传奇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每年的非遗集市上,西施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成为绍兴文旅的一张金名片。
绍兴的非遗保护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从乌篷船到黄酒,从竹编到青瓷,从戏曲到社戏,这些非遗瑰宝不仅得到了妥善保护,更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新的光彩。它们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文化传承,为城市和人民的生活增添着独特的魅力。
大禹祭典与西施故里,一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治水精神,一者诉说着越国美女的传奇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绍兴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在新时代,这些文化遗产正以新的方式延续着它们的生命力,向世人展示着绍兴这座古城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