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曼景罕:诗画傣寨的文化传承之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曼景罕:诗画傣寨的文化传承之旅

引用
腾讯
7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05A06QHG00
2.
http://www.yn.xinhuanet.com/20240720/48590077988b44b4ba8b0d37df29a90b/c.html
3.
https://www.sohu.com/a/756412444_121106902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AF%E6%B4%AA%E5%B8%82
5.
https://www.xsbn.gov.cn/88.news.detail.dhtml?news_id=41470
6.
https://mzzj.yn.gov.cn/html/2024/shenghuohao_0815/4055196.html
7.
https://www.xsbn.gov.cn/lfw/84148.news.detail.dhtml?news_id=2936606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嘎洒街道,有一个充满诗画意境的傣族村寨——曼景罕。这里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傣族聚居地,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遗产的特色村寨。2018年,曼景罕被列为“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宜居型示范村”,2019年荣获国家级“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并被命名为“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走进曼景罕,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一幢幢傣族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果树遮荫,繁花点缀,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近年来,曼景罕坚持把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以民族特色旅游产业为“流量密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群众和集体经济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曼景罕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寨内设有专门的非物质文化体验区和非遗文创产品区,将贝叶经制作、傣锦、竹编、慢轮制陶等国家级非遗技艺还原展示。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傣族文化的瑰宝,更成为了游客体验傣族生活的重要载体。

贝叶经制作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刻在贝叶上的傣族文化”。在曼景罕,游客可以亲手体验贝叶经的制作过程,感受这项古老技艺的魅力。傣锦织造同样吸引着众多游客,精美的傣锦图案不仅展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更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新的文旅融合模式

曼景罕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经营模式,成功打造了一个集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村寨内开设了特色小市场,专门销售本地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还开办了4家农家乐餐厅和3家民宿,每年可吸引近20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

值得一提的是,曼景罕还充分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平台,通过抖音、快手等渠道宣传推广家乡民族文化。曼景罕居民小组副组长玉旺扁自豪地说:“民宿仅2023年就接待游客1000多人,欢迎大家来曼景罕做客!”

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曼景罕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提升改造工程。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和建立网格治理体系,村寨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每周一次的大扫除、每天的“净家园行动”已成为常态化机制,真正实现了从“小菜园”“小花园”到“大公园”的转变。

对比:曼景傣的特色发展

与曼景罕相距不远的曼景傣村,同样是一个典型的傣族聚居村落。曼景傣村位于嘎洒镇,距离曼迈村委会1公里,总面积2.08平方公里。这里海拔540米,年均气温22.6℃,年降水量约1200毫米,非常适合种植橡胶和水稻等作物。

截至2009年底,曼景傣村实现通水、电、路、电视和电话,基础设施完善。全村共有710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比100%,劳动力447人。经济方面,曼景傣村以橡胶产业为主导,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11.6万元,人均纯收入3200元。

曼景傣村重视教育,适龄儿童就近在曼迈小学就读,中学生则前往嘎栋中学上学。村内还设有文化活动室和业余文娱宣传队,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未来,曼景傣村计划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工业园区优势,推动剩余劳动力转移,重点发展第二产业,扶持粮食加工企业。

曼景罕和曼景傣这两个傣族村寨,一个以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为特色,一个以橡胶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见长,共同展现了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发展面貌。无论是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还是感受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这里都能让你收获一段难忘的旅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