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公益研究院:互联网公益慈善的“中国样本”
北师大公益研究院:互联网公益慈善的“中国样本”
2024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了一场备受瞩目的研讨会,聚焦“互联网公益慈善‘中国样本’开放研究计划”。这场研讨会不仅展示了中国互联网公益慈善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北师大公益研究院:引领中国公益慈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首家公益研究院,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壹基金合作成立,得到了老牛基金会、万达集团等机构的大力支持。研究院以“慈善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慈善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样本”: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创新探索
在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6位研究员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涵盖了数字生态、公众传播、社会治理等多个视角,展现了中国互联网公益慈善的丰富实践。
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教授的研究显示,去年超过90%的网民接触过个人求助和慈善募捐信息,主要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慈善信任水平越高的网民,捐款次数和金额都更高。这表明信息的真实性、透明度和及时反馈对于提升公众慈善信任至关重要。
南京师范大学周慧泉教授则探讨了数字行为公益与慈善捐赠意愿的关系。研究发现,参与公益游戏的用户实际捐款意愿显著高于非参与用户。特别是那些既有捐赠经验又玩公益游戏的用户,捐款意愿最高。这一发现为创新公益参与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香港科技大学郑文娟助理教授的研究关注互联网公益平台对政府主导的非政府组织的赋能作用。她指出,互联网平台不仅提升了慈善会的专业化和透明度,还促进了其与地方草根组织的合作,推动了地方慈善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公益: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中国互联网公益慈善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2024年中国公益慈善年度观察显示,社会捐赠总量可能延续下降趋势。据统计,2024年腾讯久久公益节收到的公众捐款金额为10.8亿元,同比减少了71%。企业捐赠方面,虽然有韦尔股份捐赠43亿、比亚迪捐赠30亿等大额捐赠,但整体企业捐赠总额并不乐观,胡润慈善榜数据显示2024年度上榜慈善家捐赠总额较上年下降了47%。
此外,新修订的《慈善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出台,对互联网公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加强了项目备案号监管,大病救助类项目被限制参与互联网公开劝募,这些都对互联网公益的运作模式产生了影响。
未来展望:多方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面对挑战,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提出了四个发展方向:
- 科技向善:利用技术创新提升公益效率和透明度
- 商业向善:推动商业与公益的深度融合
- 政社合作: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在数字时代的协作
- 理论实践结合: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为了支持这些方向,研究院还搭建了“中国样本”开放研究平台,包含项目案例搜索与数据搜索等功能,旨在解决公益慈善领域数据基础薄弱的问题。
互联网公益慈善“中国样本”开放研究计划的推进,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创新探索,更为全球互联网公益慈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中国互联网公益慈善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