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四段婚姻背后的理想与现实
《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四段婚姻背后的理想与现实
2023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其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带领观众重返盛唐,感受那个时代的繁华与诗意。影片以高适的回忆为主线,展现了他与李白跨越数十年的友谊,其中也涉及了李白的婚姻生活。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位“诗仙”的四段婚姻背后的故事。
四段婚姻:从宰相孙女到平民女子
李白的婚姻生活颇为曲折,先后经历了四段婚姻,其中两次是入赘豪门。
第一段婚姻:入赘许家
公元727年,27岁的李白在孟浩然的撮合下,入赘前宰相许圉师家,娶了许氏为妻。许氏才貌俱佳,性格温婉,为李白生下了一儿一女,分别是儿子伯禽和女儿平阳。然而,由于唐朝门第观念极深,李白在许家始终不被大舅哥待见。无奈之下,心气甚高的李白为了争口气,只得离家寻找入仕为官的机会。这段婚姻持续了十年,许氏因身体欠佳加上思念丈夫,最终操劳过度而辞世。
第二段婚姻:与刘氏的短暂结合
许氏去世后,李白带着一双儿女迁徙到东鲁(今山东省)。在亲友的撮合下,他续娶了寡妇刘氏。刘氏是个务实的女人,她压根儿看不懂李白的诗作。与李白相处一阵后,刘氏只觉李白浑身都是缺点:不仅只有一些田产,还没有收入来源,还终日跟一些狐朋狗友饮酒作乐。在刘氏眼里,李白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主,她开始抱怨李白。李白受不了刘氏的抱怨,只得故伎重演,以出去找机会为由游山玩水去了。正是在与刘氏结婚的这段日子里,李白对女人的感觉非常不好,他曾在长诗《雪谗诗赠友人》里,写过两句痛斥妇人的诗句:“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强强。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42岁那年,被唐玄宗召见时,他写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最后两句也是在骂妇人:“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经后世考证,李白这两首诗中的“妇人”、“会稽愚妇”,说的正是自己的妻子刘氏。刘氏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而李白则是纯粹的浪漫主义。这样的两个人搅和在一起,本就不可能相合。李白被唐玄宗召见归来后,拿着皇帝赏赐的金银建了酒楼、修了丹房,他的这些举措也让现实主义的刘氏非常不满。刘氏的不满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终于来了一次大爆发,李白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和刘氏离了婚。可叹这刘氏,与李白离婚后,转身就另嫁他人,丝毫没有半分留恋的意思。
第三段婚姻:与无名氏的同居生活
刘氏走后,李白与一个被休的山东妇人同居。这位被后人称为“无名氏”的女子,原本是李白的邻居,她的丈夫常年在今朝鲜、韩国一带经商,多年生死未卜。后来,其丈夫发了财后,便将糟糠妻无名氏休了,如此一来,她便名正言顺地与离婚后的李白同居了。根据《李翰林集序》的记载,无名氏曾为李白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颇黎。婚后,无名氏不仅照顾着李白,还将李白与许氏的一儿一女也照顾得很好。也是因为有她的照顾,离婚后的李白才没有死于酒精中毒或丹房中毒。可惜,无名氏并不长寿,与李白同居不久后便去世了。
第四段婚姻:再次入赘宗家
李白的第四段婚姻,是与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为连理。这次婚姻同样带有政治考量,李白希望通过宗家的势力,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仕途理想。然而,这段婚姻最终也未能善终,两人在安史之乱后因战乱而分离。
入赘背后的无奈与选择
李白选择入赘,绝非仅仅出于爱情,更多的是出于现实考量。
首先,李白出身商人家庭,按照唐代的制度,商人子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唐六典》明确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这意味着李白无法通过科举入仕,只能走举荐这条路。而举荐需要依靠权贵的赏识,入赘宰相门第无疑是一个捷径。
其次,李白的浪漫主义性格与现实生活的压力形成了巨大反差。他渴望游山玩水,追求精神自由,但现实生活中却需要面对经济困境。入赘豪门,不仅解决了经济问题,还为他提供了创作和社交的平台。
《长安三万里》中的艺术处理
在《长安三万里》中,导演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李白的婚姻生活。影片中,李白与孟浩然、高适对入赘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 孟浩然支持李白入赘,认为这是快速融入官场、寻求举荐的捷径。
- 高适则反对入赘,认为这会影响名声,不符合传统观念。
这种对比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入赘的不同看法。一方面,入赘确实能带来仕途上的便利;另一方面,它也面临着社会舆论的压力,被视为“裙带上位”。
婚姻与创作:相互影响的人生轨迹
李白的婚姻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轨迹,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 在与许氏的婚姻中,李白创作了大量赞美自然、抒发理想的作品,如《望庐山瀑布》等。
- 与刘氏的短暂结合,让他创作了《雪谗诗赠友人》等反映婚姻矛盾的诗篇。
- 而在与宗氏的婚姻期间,李白的诗作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如《行路难》等。
李白的婚姻经历,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他的一生,既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现实的妥协。《长安三万里》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这段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诗仙”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