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园:北京中轴线上700年的文化传奇
景山公园:北京中轴线上700年的文化传奇
在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有一座被誉为“紫禁之巅”的皇家园林——景山公园。这座占地23公顷的园林,不仅是一座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数百年历史的活生生的史书。
700年沧桑变迁
景山公园的历史可追溯至辽代,最初是永定河故道的一部分。金代大定十九年,这里被辟为皇家苑囿,称“北苑”。元代时,这里成为皇帝游赏的“后苑”,并被称为“青山”。明朝永乐年间,为配合紫禁城的建设,将挖掘筒子河和太液池的泥土堆积于此,形成五座山峰,称为“万岁山”。清朝顺治十二年,改称“景山”,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皇家园林的建筑精华
景山公园的建筑布局严谨,处处体现着皇家园林的气派与精致。
万春亭是全园的最高点,也是北京城的制高点。站在亭内,整个故宫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亭子南北两侧的铜盘地标,分别刻有“北京城中心点”和“北京城南北中轴线”,清晰地诠释了景山的独特地理位置。
寿皇殿位于景山正北面,是园内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仿照太庙建造,规模宏大,曾用于供奉皇帝遗像和牌位。如今,这里已成为展示皇家祭祖文化的场所,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中国古代的祭祀传统。
绮望楼位于南门内,原是清代官学堂学生祭拜孔子的地方。楼内现举办《景山历史文化展》,通过珍贵照片和文物,生动展示了景山的历史变迁。
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
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遗产构成要素,景山公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公园不断加大文物古建的活化利用力度,通过举办各类文旅活动,增强公众对中轴线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2013年,随着北京市少年宫从寿皇殿古建区域迁出,寿皇殿建筑群正式回归景山公园。经过4年的规划、修缮、布展,寿皇殿建筑群主体建筑于2017年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保护过程中腾退规模最大一组古建筑群,它的回归实现了景山公园文物古建的整体亮相。
2018年,公园又腾退出西北区域约2.35万平方米,修缮后对外开放。2020年,观德殿腾退修缮后也对外开放,增加开放面积约5857平方米。到了2023年,西区科普园和科普小屋全面开放。至此,全园游览开放区面积扩大至全园的91.7%。
景山公园还推出了系列文创产品,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其中,以中轴线元素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最受欢迎。例如,一款名为“袅袅中轴”的线香,其外包装呈镂空状,从上到下分别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午门、景山万春亭、地安门和钟鼓楼的剪影。点燃一根香,烟气沿着中轴线的地标建筑剪影从镂空飘出,恰似祥云飘在北京城上空,象征历史从古至今的延续。
景山公园作为北京中轴线的重要遗产构成要素,将以申遗成功为契机,利用园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打造中轴品牌,通过举办系列文旅活动,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刻感受中轴线的魅力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