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地藏王菩萨加持:九华山的历史文化探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地藏王菩萨加持:九华山的历史文化探秘

引用
百度
11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1%A0%E5%B7%9E%E5%B8%82%E4%B9%9D%E5%8D%8E%E5%B1%B1%E9%A3%8E%E6%99%AF%E5%8C%BA/17699739
2.
https://bk.taobao.com/k/shenghuo_241/c4fdb6ef2003cd36c878549347ce1780.html
3.
https://m.ixigua.com/zhuanti/7432388225706133545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T1AGKVF0553FV3Z.html
5.
https://www.sohu.com/a/828873644_121663472
6.
https://m.qidian.com/ask/qenrhrhnjyc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06/07/22221674_1130574514.shtml
8.
https://www.ah.gov.cn/hfwy/dmah/ssfg/3809251.html
9.
http://jhssqgs.com/sqzx/154.html
10.
https://www.baike.com/wikiid/7194774682867744771
11.
https://www.douyin.com/shipin/7363542244256811019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和丰富的宗教传说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所在地。传说地藏王菩萨发愿要在地狱中救度一切众生,直到地狱空虚。他化身为僧人金乔觉来到九华山修行并最终圆寂于此。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建立了地藏王菩萨像,并将其视为九华山最重要的守护神之一。此外,九华山还有许多神秘传说,如观世音菩萨在金顶显现真身、肉身宝殿供奉的地藏王菩萨不腐肉身等,这些都为九华山增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文化魅力。

01

九华山的历史沿革

九华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据明朝嘉靖年间的《九华山志》记载,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至九华山化城峰(今九华街)始建茅庵,曰“九华”。清朝嘉庆《大清一统志·池州府志·仙释》又记载,杯渡从安禅峰卓锡化城之址,始创道场,传为佛教开山第一人。

唐朝时期,九华山佛教因运始兴,僧人相继进山弘法。唐开元末(约740-741年),名为檀号的僧人来九华山建立一座寺庙,名为化城。而后,新罗僧地藏渡海来华,至九子山(九华山)中,苦行修持。至德初(约757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捐款买下“谷中之地”(僧人檀号化城寺址),为僧地藏兴建殿宇。贞元十年(794年),地藏圆寂,3年后体貌如生,僧众视为菩萨示现,又因其俗姓金,尊称“金地藏”,建肉身塔(即地藏塔)供奉。九华山从此辟为佛教道场,香火不绝。

宋代给佛教一定的保护,以加强朝廷的统治力量。据统计,宋代九华山寺院在晚唐和五代的基础上发展到40余座,其中前山和后山新建著名寺院有净居寺、圣泉寺、广胜寺、广福寺、天台寺、翠峰寺、曹溪寺、龙安院、五台院、永福寺、兴教寺等,先后被朝廷赐额的有12座。一些在当时很有影响的禅师会来九华山传法,例如玉田、寂祖、云泽、宏济等人。

元朝时期,藏传佛教受到朝廷尊崇。九华山佛教基本上保持宋时状况。同时还新建了一批寺庙,如西峰堂、成德堂等。元末,长江中下游一带爆发了持续10余年的朱元璋、陈有谅、张士诚等多支农民军参加的农民战争。九华山所在的池州全境成为主要战场之一,信众无法朝山,山僧失去经济来源,生活陷于困境。寺宇长期失修,有的被毁。元末明初的三、四十年里很多寺院内无和尚,佛教一度衰落。

朱明王朝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朱元璋亲自撰写《心经序》等赞颂佛教的文章八十余篇,收录于《御制护法集》中,同时朱元璋对佛教杂秽污浊之流弊洞察秋毫,大力整饬僧纪,革除弊端。在明朝重视佛教的大背景下,九华山佛教亦步入隆兴时期。明代,九华山新建和重修的寺庵有天台寺、招隐寺、德云庵、真如庵、竹云庵、上庵山房、石庵、远俗山房、养真山房等30余座。化城寺盆地寺宇林立,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中心。全山范围内的寺庵(包括前山和后山的茅蓬、精舍等)达100余座,且

02

地藏王菩萨与九华山的渊源

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道场有着悠久的历史。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涅槃后 1500 年,地藏菩萨降生于新罗王族,姓金名乔觉。于唐开元间(一说永徽间)渡海至此,见九华山山明水秀,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择地而居,潜心修行。

据说金乔觉六十岁时身体健壮,“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他选择东崖岩石坐禅诵经,后被山民诸葛节发现,事迹传开后,得到本地闵姓山主等人的捐助,于是建寺庙,辟道场。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真身宝殿,因其生前笃信地藏菩萨,且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

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即地藏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其形象通常表现为左手持宝珠,右手执锡杖,或坐或立于千叶青莲花上。在九华山,地藏菩萨被认为具有特别的地位,被视为该地区的护法菩萨。

地藏菩萨的真实来历与朝鲜半岛上古国新罗的王子金乔觉紧密相关。金乔觉在成年时削发为僧,法号地藏,于公元719年渡海来华求学,并在九华山驻锡修行数十载。他的经历深深感动了山下的乡绅百姓,他们在山中建了一座寺庙,即化城寺,把金乔觉请进去做住持。这座寺庙成为九华山第一座寺庙,也是九华山作为莲花佛国的开始。

地藏菩萨在佛教中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因为他具有“大孝”和“大愿”的德业。根据《地藏本愿经》的记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他的存在象征着对罪恶和恶业的救赎,以及对众生的保护。

在九华山,地藏菩萨的形象以巨大的地藏菩萨圣像为代表,通高99米,其中圣像本体高84米,莲花宝座高15米。地藏菩萨右手持的锡杖比佛体还高10米,锡杖高度和底座裙楼高度都算在内,地藏圣像总高度达到了139米。这一形象不仅展现了地藏菩萨的威严与慈悲,也成为九华山的一大景观。

03

九华山的宗教文化

九华山自然景观秀美,群峰竞秀,素有九十九峰之称。以十王峰最高,海拔1344.4米。拱卫其周围的群峰,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如台似柱,耸入云霄。山间植被森林茂盛,清泉潺流,秀溪萦环,银瀑飞泻,水景迷人。日出、云海、佛光、雾凇、冰雪等蔚为奇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奇秀的风景、独特的气候,完美的生态,使九华山宜农、宜居、宜禅、宜游,故而为先民与宗教人士所倾倒,如花引蝶,钟情千年而不衰。

九华山佛教协史悠久,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杯渡禅师来九华传经布道,创建茅庵,佛教始入。唐开元末年(741),古新罗国释地藏卓锡九华山,贞元十年(794)无疾坐化。依据大师生前法号、德行及寂灭时出现的种种奇异现象,后世的弟子便认为他是菩萨转世在九华山,辟九华山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因大师俗姓金,故称金地藏,九华山因此被僻为地藏菩萨道场。

“天下名山僧占多。”九华山佛教兴起于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至清末,山中寺院已由唐末的二十余座,猛增到一百五十余座。“天下佛教之盛,千僧极矣。乃九华化城寺当承平时,寺僧三四千人。寺不能容,则分东西两序;又不能容,各分十余寮,至六七十寮之多。……香火之胜,甲于天下”。九华佛教供奉肉身为汉传佛教特殊现象,史称“肉身菩萨”、“全身舍利”。唐金地藏示寂后成为首尊真身,此后屡屡出现,至今供奉有六尊。九华山民居式与宫殿式有机组合的寺院建筑群,在汉地佛教独树一帜。现存99座寺院中,化城寺等9座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寺院,小天台等30座寺院被列为省重点保护寺院。这些外观朴实秀美、内部金碧辉煌的梵宫玉宇和玲珑别致的茅蓬精舍,或雄踞于峰崖陡壁之上,或散布在山谷丛林之间,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把九华山装点成“人间佛国”。

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九华奇异的神采和诱人的魅力,向为名贤青睐。唐天宝十三年(754)冬,李白应友人邀请,聚会于九子山下,睹奇峰而互相吟唱,写下《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成为九华山的“定名篇”。此后,“依依向人”的九华山为慕名而来的文人名士眷恋不已。他们用审美的眼光,艺术的妙笔,多角度地体察山情,描绘风光,为九华胜景传奇添彩,为九华山川增辉生色。

九华街景区的大规模的建筑始于唐至德初(约757年),时山下长老诸葛节等到捐款买下僧人檀号住寺旧址,为金乔觉兴建禅居,后称化城寺,至此,九华街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寺院建筑。宋、元、明、清时代,特别是明清两代,九华街建筑达到鼎峰时期,主刹化城于洪武24年(1391)建立丛林制度后,发展拥有东西两序72座寮房的总丛林。清代和民国这段时间延续九华街区建筑的繁荣。

闵园景区最早的建筑,始于清代初期,主要包括慧居寺在内的寺院建筑。之后,随着佛教在九华山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有部分外地居民进入居住,使历经数百年的风雨的闵园景区建筑,逐渐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在这期间,闵园景区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花台景区是新开辟的典型的高山游览区,可浏览面积10平方公里。景区内峰高壑深,重峦叠障,怪石林立,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兼备的九华山精华高山游览区。

天台景区是九华山高山游览区,过慧居寺直达天台顶,沿途山石峥嵘,奇松苍劲,古寺倚壁傍崖,题刻悬石立云,石阶陡峻,是游人热衷之地。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早在东晋隆安五年(401),即有天竺僧杯渡至九华山化城峰(今九华街),始建茅庵,曰“九华”,传为佛教开山第一人。唐代,九华山佛教因运始兴,僧人相继进山开辟道场。开元末年,新罗国僧地藏入唐求法,卓锡九华,苦行修持,颇得一方信徒敬仰和护持。贞元十年(794),僧地藏圆寂,跏趺石函,3年后体貌如生,僧众视为菩萨示现,又因其俗姓金,尊称“金地藏”,建肉身塔(即地藏塔)供奉。九华山从此辟为地藏应化道场,香火不绝。至明代,已同山西的五台、四川的峨眉、浙江的普陀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其“香火之旺,甲于天下”。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樽。自唐以来,自然形成16樽肉身菩萨,现有6樽可供观瞻,其中明代无瑕和尚肉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气候常年湿润的自然条件下,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

04

九华山的民间传说

在九华山的腹地,隐藏着两个看似普通的井口,却被赋予了“阴阳”之名,它们就是闻名遐迩的阴阳井。这两个井口,一个清凉如冰,一个温热如火,仿佛是天地间的一道分界线,引人无限遐想。

据传,阴阳井的温度差异源于地下的地热活动。阳井终年温暖如春,泉水涌动,象征着生机勃勃的生命之力;而阴井则深藏地下,水温冰冷,仿佛通向另一个世界,象征着静谧与死亡。这种自然现象在地质学上被认为是地壳构造和地下水循环的结果。

古老的民间故事里,阴阳井是神仙赐予人间的圣水源泉,阳井为生者解渴,阴井为死者洗涤灵魂。游客来到这里,常常会看到人们用阴阳井的水进行祈福或祛病,寄托着人们对生命与死神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现代科学也在尝试揭开阴阳井的面纱。科学家们通过测量和分析,发现阳井的水源来自地表水,经过地层过滤后保持恒定的温度;而阴井则是深层地下水的出口,由于地下温度较低,所以井水呈现出低温状态。这为我们理解这个自然奇观提供了一种科学解释。

当你站在阴阳井前,感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水温,不禁会思考生命的平衡与轮回。在这里,你可以选择一碗阳井水,品尝生活的甘甜;也可以选择阴井水,沉思人生的无常。这就是九华山阴阳井的魅力所在,它既是自然的奇迹,也是心灵的洗礼。

无论是信奉传说的信徒,还是好奇的科学探索者,九华山的阴阳井都是一次独特的体验。下次你有机会,不妨亲自去感受这份神秘与奇妙,或许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九华山作为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2006年1月被列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2012年12月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九华山不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在这里,每一座寺庙、每一尊佛像、每一段传说,都在诉说着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