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性主动脉夹层:双下肢瘫痪背后的隐秘杀手
无痛性主动脉夹层:双下肢瘫痪背后的隐秘杀手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心血管急症,其典型症状是剧烈胸痛。然而,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疼痛,而是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眩晕和肢体无力。近日,一位59岁男性患者因"眩晕2天伴左侧肢体无力1小时"入院,最终被诊断为无痛性主动脉夹层,经过及时手术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病例回顾:从症状到诊断
患者,男,59岁,因"眩晕2天伴左侧肢体无力1小时"入院。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安静休息后可好转,未予特殊处理。1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肌肉抽动,家人发现后急诊送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数年,具体口服药物及血压控制情况不详。吸烟史数年。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左侧血压160/100mmHg,右侧血压135/90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双侧Hoffmann征阴性,双侧Babinski征阳性,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无扑翼样震颤。
辅助检查:急查D-二聚体160ug/mL。血常规、肌钙蛋白、BNP、心肌损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思路:从神经系统症状到主动脉夹层
患者的发病状态、发病症状及伴随症状均不符合典型动脉粥样硬化性、单一颈动脉系统受损表现,且伴有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故除进行一般头颅影像学检查外,还给予主动脉CTA检查。
MRI:未见新发脑梗死。
胸腹CTA示主动脉根部夹层形成,诊断为Stanford A型AAD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治疗经过:及时手术挽救生命
完善术前相关检查,转至血管外科行人工血管植入术,术后患者预后良好,规律服药,随访中未见再发眩晕等不适。
主动脉夹层:一种危险的血管急症
主动脉夹层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主动脉内膜、中膜撕裂,血液流入,致使主动脉腔被分隔为真腔和假腔。典型的主动脉夹层可以看到位于真、假腔之间的分隔或内膜片。真、假腔可以相通或不通。血液可以在真、假腔之间流动或形成血栓。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型主要有两种: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Stanford分型中,无论夹层起源于哪一部位,只要累及升主动脉者称为A型;夹层起源于胸降主动脉且未累及升主动脉者称为B型。
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对于有高血压病史、出现持续胸腹部疼痛、双侧桡动脉搏动不一致、D-二聚体升高等表现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的可能。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CTA、MRI等。
治疗原则:一旦明确诊断后,不论何种类型的AD均应立即给予药物治疗,其目的是镇静、镇痛、降低心率和血压、防止夹层进一步扩展或破裂。同时,应注意全面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嘱患者卧床休息,并进行心电监护。如合并其他复杂情况,必要时应将患者送入ICU。Stanford A型AD(TAAD)一经确诊,原则上均应积极外科手术治疗[2]。药物治疗是Stanford B型AD(TBAD)患者的基本治疗方式。在充分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于急性复杂型TBAD患者,需尽早行手术干预[3]。
小结
这个病例提醒我们,主动脉夹层的症状可能并不典型,有时会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对于出现不明原因的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到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只有早期识别、诊断主动脉夹层,才能及早进行积极的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