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陈奕迅唱出你的“白月光”情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陈奕迅唱出你的“白月光”情结

引用
7
来源
1.
https://m.qidian.com/ask/qskbpvxqbqb
2.
https://m.qidian.com/ask/qosurambpqb
3.
https://www.gecipu.com/post/3178.html
4.
https://m.qidian.com/ask/qtubppevxsk
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18/16/84858726_1129090222.s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5%AD%97%E8%A9%9E%E8%BD%89%E6%8F%9B%E8%99%95%E7%90%86/%E5%85%AC%E5%85%B1%E8%BD%89%E6%8F%9B%E7%B5%84/%E5%90%84%E9%A0%81%E9%9D%A2%E5%8C%85%E5%90%AB%E5%AD%97%E8%A9%9E
7.
https://m.qidian.com/ask/qsktumituzf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句歌词,出自陈奕迅的《红玫瑰》,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在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白月光”,那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对象,是心中最柔软也最疼痛的部分。

01

《红玫瑰》中的“白月光”情结

“梦里梦到醒不来的梦,红线里被软禁的红。所有刺激剩下疲乏的痛,再无动于衷。”陈奕迅用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唱出了对“白月光”的深深思念。在梦中,他试图追寻那个无法触及的身影,却始终无法醒来。红线象征着命运的束缚,即使被软禁,那份悸动依然无法平息。

“从背后抱你的时候,期待的却是她的面容。”这句歌词道出了“白月光”情结最痛苦的地方:明明已经拥有了眼前人,心中却始终放不下那个得不到的人。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白月光”情结的核心所在。

02

“白月光”与文学的渊源

“白月光”这个意象,最早源于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在小说中,张爱玲写道:“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白月光”情结的本质:得到的,总是不如得不到的珍贵。这种心理,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不正是对“白月光”的深情呼唤吗?

03

心理学视角下的“白月光”情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白月光”情结可以用蔡戈尼克记忆效应来解释。这种效应指出,人们对未完成的事情往往记忆犹新,而对已经完成的事情则容易遗忘。得不到的人或事物,就像一个未完成的任务,始终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此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人们往往会对得不到的东西产生更强烈的渴望。这种现象被称为“稀缺性原理”。在爱情中,这种原理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我们无法得到某个人时,往往会将其理想化,赋予其完美的特质,从而产生更强烈的渴望。

04

“白月光”情结的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中,“白月光”情结已经超越了爱情的范畴,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不仅体现在人际关系中,还表现在对理想、对未来的追求上。许多人会因为得不到而更加渴望,甚至放弃眼前的美好,去追寻那个遥不可及的“白月光”。

然而,正如陈奕迅在歌中所唱的那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种心理状态往往会导致我们忽视眼前的美好,最终一无所获。因此,学会珍惜眼前人,放下对“白月光”的执念,或许才是真正的智慧。

“白月光”情结,是人性中永恒的矛盾。它既是一种美丽的憧憬,也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在陈奕迅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了对“白月光”的深情呼唤,也听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或许,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得到或失去,而在于学会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