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年例:一场穿越百年的民俗盛宴
湛江年例:一场穿越百年的民俗盛宴
正月十五,广东湛江吴川市的街道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一支支色彩斑斓的飘色队伍缓缓前行,每支队伍都像是一座移动的小舞台:底座上是精美的装饰和道具,上面站着几个装扮成各种历史人物或神话角色的孩童,他们或坐或立,姿态各异,仿佛在空中飘浮一般。这就是湛江年例中最负盛名的民俗活动——吴川飘色。
湛江年例,是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湛江人过年的重要习俗。它融合了祭祀、娱乐、饮食等多种文化元素,承载着湛江人民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年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最初是村民在春节期间祭祀神明和祖先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集祭祀、娱乐、饮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
年例在湛江民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春节期间,各个村庄都会按照传统习俗举办年例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祭祀仪式、文艺表演、巡游、美食展销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吴川飘色、北坡元宵游鱼和人龙舞这三大特色民俗活动。
吴川飘色是湛江年例中最引人注目的民俗活动之一。它起源于晚清,经过数代艺人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飘色巡游队伍通常由数百人组成,每板飘色都像是一座移动的小舞台。底座上是精美的装饰和道具,上面站着几个装扮成各种历史人物或神话角色的孩童,他们或坐或立,姿态各异,仿佛在空中飘浮一般。飘色巡游队伍通常由数百人组成,每板飘色都像是一座移动的小舞台。底座上是精美的装饰和道具,上面站着几个装扮成各种历史人物或神话角色的孩童,他们或坐或立,姿态各异,仿佛在空中飘浮一般。
飘色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需要精心挑选木材、细铁丝、绸布、颜料等材料,经过雕刻、绘画、缝制等多个环节,制作出各种形态各异的飘色形象。这些形象通常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风俗等为主题,以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艺,将人物、动物、花卉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艺术画卷。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吴川市都会举行盛大的飘色巡游活动,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在这个节日里,数百人组成的飘色队伍会沿着城市的主要街道巡游,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视觉和文化的盛宴。
北坡元宵游鱼是遂溪县北坡镇的特色民俗活动,最早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相传当时北坡镇常受旱灾之苦,有一年春天连降暴雨,雨水没过旱坡地,成群结队的鲤鱼游到坡地边嬉水觅食。村民们认为这是水神带来的吉祥之兆,从此便有了制作鱼灯巡游的传统。
北坡游鱼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大年初三之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备竹篾、做鱼灯。鱼灯制作分为扎鱼、糊纸、彩绘、安装等工序,使用砂纸、竹篾、木枝、绢稠、丝绳等原材料。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北坡游鱼的造型和种类由起初单一的鲤鱼灯发展到现在的各类鱼灯、虾灯、青蛙灯和生肖灯等五六十种。
正月十五晚上,村民们手举鱼灯到村广场集中,结灯成队沿着村道小巷巡游。伴随着锣鼓和爆竹声,鱼灯轻盈游动,活灵活现,气氛异常热闹。游鱼时舞鱼的花式也很有讲究,有龙鱼出海、鳌鱼吐水、鲤鱼摆尾、翻江倒海、跃龙门、寻尾等。游鱼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才结束。
人龙舞是湛江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龙舞起源于明朝,最初是村民在春节期间祭祀神明和祖先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集祭祀、娱乐、饮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
人龙舞的表演形式独特,由数十名至数百名壮汉组成一条长龙。表演者赤膊上阵,下一层的人双手托住上一层的人的脚,一层一层叠上去,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人龙”。龙身随着音乐节奏起伏摆动,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如“龙腾虎跃”、“金龙吐珠”、“双龙戏珠”等。人龙舞不仅展现了湛江人民的勇气和智慧,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近年来,湛江市政府高度重视年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25年春节期间,湛江将举办超过百场文旅活动,包括醒狮表演、飘色巡游、人龙舞等,活动地点覆盖多个景区和乡村。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湛江年例文化在当代得到了创新与发展。例如,吴川飘色在保留传统艺术特色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如LED灯光、机械装置等,使表演更加绚丽多彩。北坡元宵游鱼也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增加了LED灯带、闪片等材料,使鱼灯更加精美、细致。人龙舞则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了改良,使其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湛江年例文化不仅是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凝聚了湛江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当今社会,年例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推动地方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让湛江年例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