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版“清明上河图”:后港古街的文化传承
泉州版“清明上河图”:后港古街的文化传承
在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有一条被誉为“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后港古街。这条全长400余米的古街,因九溪汇流和海上交通便利而发展成为繁华的商贸集市,见证了泉州地区数百年的历史变迁。
地理位置与建筑特色
后港古街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后港村,北起后墓头,南至西宫尾。街道依龟山形势而建,以东西横向两条排水沟“鱼巷沟”为界,分为顶街、中街和下街三段。古街的建筑风格极具闽南特色,街道两侧建有72座二层楼房,每座楼宽一丈二尺,深三丈六尺,底楼用作店面,二楼为生活区。街道铺有石板或鹅卵石,既美观又经济,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精致与实用。
商贸繁荣与文化传承
后港古街的繁荣始于清中期。据清太学生英旁笔记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溪山后港墘已成为墟里交易场所。到了嘉庆六年(1801年),惠安吴姓知县在后港街勒石《示禁碑》,乡绅长老集资兴建后港街,逐渐形成贸易集市,引来邻近县市商贩经商定居。
古街上店铺林立,生活、娱乐、文化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药店、杉行、打铁店、酒楼、菜馆、布店、裁缝店等鳞次栉比,曲艺娱乐的戏班、木偶戏团以及金纸店、棺材店等民俗所需也在此扎根。此外,还有书信馆、盐馆、医馆、产房、私塾学堂等官营、半官营设施,几乎囊括了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
“泉州版清明上河图”的美誉
后港古街被誉为“泉州版清明上河图”,不仅因为其繁华的商贸景象,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街上“杏圃”“心田”等商号牌匾清晰可见,其中“杏圃”乃1956年重镶。清代时,商号牌匾上可见黄抟扶、江少文等进士、举人、秀才的墨宝,七十二间店铺高悬各自商号的锦旗。
每间店门还贴有独特的冠头联,将经营范围生动贴切地嵌藏于联文之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横批有“泰运兴通”“心益良田”“合碧吉金”等,楹联内容丰富,如“泰启三阳占大有,兴通四海协同人”“心地纯真遐迩悦,田禾圃药尽皆春”等,连箍桶店都有生动贴切的对联。
衰败与新生
如今的后港古街已略显衰败,仅剩几位老人居住。但其历史文化价值依然重要,作为泉州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文化地标,后港古街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承载着泉州人的集体记忆。
泉州台商区正在推进交通、社区、无障碍设施等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后港古街作为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我们期待这条见证了泉州商贸繁荣的古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