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甗里的恐怖真相:商朝人祭文化的考古发现
青铜甗里的恐怖真相:商朝人祭文化的考古发现
1928年,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震惊了世界。在这片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中,考古学家不仅发现了宏伟的建筑遗迹、精美的青铜器,还揭露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秘密:大规模的人祭现象。其中,一个青铜甗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这个用于蒸煮食物的青铜器中,竟然保存着一颗15岁少女的头颅。
这颗头颅的发现,揭开了商朝人祭文化的一角。考古学家发现,这颗头颅经过长时间的蒸煮,钙质大量流失,显然是经过特殊处理的。这种处理方式,让人不禁联想到商朝时期一种令人发指的祭祀仪式。
商朝的人祭文化,是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殷墟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数量惊人的被残杀的尸骸,这些尸骸与甲骨文记录相互印证,揭示了商朝时期频繁且规模庞大的祭祀活动。
在殷墟的一座宫殿附近,考古学家发掘出一百多座杀人祭祀坑,其中埋藏了近六百具尸骨。这些尸骨大多身首分离,显然是被砍头后随意扔进坑里。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两个坑内还埋藏着十七具幼童的骸骨。这座宫殿在建造时也伴随着血腥的祭祀仪式:所有的柱子下面都夯筑了一具尸骨,大门则建造在十五个人的遗骨之上,其中三人只有头颅。
商王陵墓区的人祭场面更为壮观。一座人祭场的面积比标准操场还要大两倍以上,出土了近3500具人骨,分别埋在九百多个祭祀坑中。这些尸骸中,很多都是身首异处,有些坑中只埋头骨,或者只埋身躯,甚至有活人被活埋的痕迹。在王陵区之外,如后岗遗址的一座坑内,埋藏着73具被杀者的骨骸,大多是20岁以下的男性青少年,甚至还有十多具幼儿的尸骨。
这种人祭现象并非殷墟独有。在商朝文化影响所及的地区,如河南偃师、郑州的商代早期遗址,甚至远至江苏铜山,都发现了类似的大型人祭场遗址。由于自然变迁和人为破坏,我们无法得知整个商朝究竟有多少这样的人祭现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做法延续了很长时间,绝非某位暴君一时兴起的产物,而是整个商朝文明的常态。
商朝的人祭文化有着明确的等级区分。根据考古发现和甲骨文记载,被献祭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人殉和人牲。人殉的死者在墓葬中摆放较为体面,也有陪葬品,推测生前地位较高;而人牲则被当作牲畜对待,没有陪葬品,常常被成群地埋在一起,显示其生前地位极其低下。
这些人牲主要来自哪里?甲骨文卜辞提供了重要线索。卜辞中提到,人牲至少来自13种敌对族群,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羌人。羌人是商朝西部的游牧民族,经常与商朝发生冲突。商朝通过战争俘获羌人,将其用作人牲。据统计,在晚商时期(公元前1046年至前1250年)的两百年间,仅殷墟就有超过13000人被献祭,其中最高纪录是一次性献祭339人。
然而,这种恐怖的人祭文化并没有持续太久。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联军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纣王自焚而死,商朝随之灭亡。周朝建立后,这种大规模的人祭文化也逐渐消失。考古发现表明,周朝的墓葬中虽然仍有殉葬现象,但规模和残酷程度远不及商朝,更多采用的是象征性的陶俑或木俑。
周朝人似乎有意抹去商朝人祭文化的记忆。在现存的古史文献中,很少提及这种血腥的习俗。这种刻意的遗忘,或许反映了周朝人对商朝文化的批判和超越。周朝推行的礼乐文化、宗亲文化,取代了商朝的巫鬼文化、祭祀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发展方向。
商朝的人祭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段令人不安的历史。它揭示了早期文明中权力、宗教与暴力的复杂关系,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人权与文明进步。正如历史学家所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段被时间掩埋的残酷历史,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