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以上的迁徙互流度,苏州和上海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
30%以上的迁徙互流度,苏州和上海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
春节小长假结束了,但春运还在继续,根据官方公布的预测数据,今年全国春运的人员流动量将达90亿人次。
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为疫情前高峰时期的2.5倍。
90亿人次的背后,是疫情后第二个春运带来的出行需求的充分释放,以及统计口径的结构性变化(自驾车纳入春运流量统计范畴)。
除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总数据之外,分析师更关注的当然是春运期间苏州的人口迁徙情况。
意料之中的是,无论是迁入地还是迁出地,苏州春运期间人口迁徙数据占比最高的城市,都是上海。
首先要明确的是,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也毫无疑问是全国热门迁徙地之一。
根据百度公布的迁徙数据,分析师随机拉了2月7日(春节前)和2月17日(春节后)两天的全国人口迁出和迁入排行情况。
可以看到, 2月7日苏州在热门迁出地排行中位居第六,2月17日苏州在热门迁入地排行中排第10 。
这其实也是符合春运轨迹的,作为一个人口流入的新晋特大城市,年前从苏州迁出,年后迁入,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苏州和东莞是出现在这个榜单上唯二的地级城市,其他均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与这些城市相比,苏州的人口迁徙情况,还是比较特殊的。
我们看2月7日这一天,苏州作为全国热门迁出地第六的城市,迁出的主要目的地是上海,其余才是长三角区域三四线城市。
而像排行 热门迁出地第一的成都,迁出的主要目的地则是以四川的三四线城市为主力。
更为重要的是,2月7日苏州的迁入数据,上海占比31.14%。与之相对应的是,2月17日苏州的迁出数据,上海占比也达到了30.79%。而实际上,从每日数据来看,苏州人流迁入和迁出数据中上海的占比,最高峰都超过了40%。
这两组数据,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苏州和上海之间的跨城通勤。
即便是在春运背景下,苏州和上海的跨城通勤数据依然远高于苏州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人流迁徙情况,这个数据是不容忽视的。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解读就是,沪苏同城,并不是说说而已。
而能与这组数据相匹敌的,只有深莞、广佛之间的人口迁徙情况。而这几个城市,都是我国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典型。
作为苏州贯彻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举措,自2020年沪苏同城化概念正式对外发布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沪苏同城的最强基础,就是交通互联度,这也是沪苏之间人群流动的基础。
公共交通方面,苏州有14条公交车发往上海, 日班次超300次 。而就在去年6月, 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和上海11号线实现互通 ,意味着苏州和上海之间已经可以坐地铁直达。虽然从苏州市区到上海市区的地铁时间比较长,但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分析师身边依然有几个朋友时不时就坐地铁去上海来一场City walk。
铁路方面,上海和苏州之间每天有 400多趟 列车往返,基本上都是半小时左右可以到达, 最短只要十几分钟 。而且从发车时间来看,从凌晨0:03到半夜23:37, 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车次发车 ,这个发车频次,甚至比有些城市的市域公交车都要密集。
另外,从去年开始,苏州北面的沪宁沿江高铁开通,苏州张家港、常熟也新增了入沪通道;而即将于今年年底通车的沪苏湖高铁,设有苏州南站(汾湖站)和盛泽站两个站点,苏州南面的吴江,与上海之间的最短通勤时间,也将缩短至最快20分钟。
据最新发布的《2023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2022年,光是往返苏州的跨城日常通勤人员就超过了14万人。
报告中的另一组数据显示,在上海周边地级市中,苏州市与上海跨城通勤联系最为紧密。苏州市是流入上海市域及中心城区跨城通勤者的主要居住地,通勤规模分别占89.23%和95.44%。
最重要的是,苏州与上海之间的通勤,是全域多模式的跨城通勤。除了位于上海边界上的昆山、太仓等区域外,苏州中心城区与苏州中心城区之间的人员往来,也非常密集。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沪苏之间通勤,已经几乎不存在时间和空间问题。不是一城,胜似一城。
能实现这样高强度、无障碍的通勤,也离不开苏州官方的主动作为。
而实际上,苏州和上海的互联,除了交通之外,还涉及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产业互通、医疗资源共享、跨区域养老、教育合作、科技创新等。
苏州和上海之间的同城效应,正在加速放大。
当然,虽然沪苏同城推进了很多年,但其实苏州和上海的关系,还是挺微妙的。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一则笑话:
上海出租车司机:“小伙子从哪里来呀”
苏州小伙:“苏州”
上海出租车司机:“苏州好地方啊,上海后花园”
苏州小伙:“…… 上海的母亲河是什么河呀”
上海出租车司机:“苏州河”
苏州小伙:“上海人最喜欢的月饼是什么月饼呀”
上海出租车司机:“苏式月饼”
苏州小伙:“上海人最喜欢的大闸蟹是什么蟹啊”
上海出租车司机:“阳澄湖大闸蟹”
苏州小伙:“苏州阳澄湖大闸蟹”
上海出租车司机:“小伙子去什么地方呀”
苏州小伙:“机场”
上海出租车司机:“苏州机场啊?”
苏州小伙:“…… 虹桥机场”
上海出租车司机:“上海虹桥机场”
虽然是一则笑话,但也能充分体现苏州和上海之间牢不可破的羁绊。
要知道,早在 明清时代 ,苏州的市肆就已经受到世人瞩目,作为全国货物集散、转运和信息交流中心, 在整个江南城镇体系中, 苏州的地位远胜于其他任何一座城市 。
而彼时距离苏州80千米的吴淞江南岸,松江府正在崛起。
在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要贸易通道的时代, 上海在1860年之前,发展一直是较为温和的,甚至一度以“小苏州”之称为荣。
时移世易,以太平天国为契机,中国贸易局势发生历史性转变,上海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耀世荣光。
但实际上,开埠后的上海,大部分的移民来自苏州等苏南城市,这也使得上海文化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苏州烙印。
受新的贸易模式影响,历史转向、地位逆转,国际化、现代化的上海,已经成为世界区域中心。而苏州,也被冠以“小上海”“上海后花园”之名。
可以说,从城市地位来看,两个城市的关系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但从历史 、文化角度来看,上海对苏州是有着不可剥离的依附性的。
而现如今,苏州作为一座“双面绣”城市,既保留了江南城市的独有气质,也能以现代化城市的姿态呈现给世人。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站在今天,无论是往前看,还是往回看,沪苏之间的关系,终将在变革和传承之间,越来越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