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用药安全:止痛药和镇静安眠药不能配酒!
春节期间用药安全:止痛药和镇静安眠药不能配酒!
近日,“31岁跨国恋网红娜娜去世”引发热议。据悉,今年3月底,“俄罗斯娜娜”因酒后头痛,自行服用止痛药后陷入昏迷,经过38天的抢救无效,于5月5日不幸去世。这一悲剧再次敲响了用药安全的警钟,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家庭聚会增多,饮酒机会增加,更需要重视用药安全问题。
止痛药与酒精:危险的组合
止痛药是常见的缓解疼痛的药物,但与酒精同服却可能带来致命风险。止痛药主要分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具有中枢麻醉作用的止痛药(如吗啡、曲马多)等。这些药物与酒精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胃肠道损伤:止痛药本身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与酒精同服,会加重这种刺激,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者甚至出现胃肠穿孔或消化道大出血。
肝功能损害:酒精和某些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都会对肝脏造成负担。同时服用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严重时可引起急性肝损伤。
呼吸抑制:具有中枢麻醉作用的止痛药与酒精都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两者同时摄入会增强这种抑制效果,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嗜睡、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镇静安眠药与酒精:双重抑制的危险
镇静安眠药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和焦虑,常见的有苯巴比妥、地西泮、艾司唑仑等。这类药物与酒精同服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增强镇静效果:酒精和镇静安眠药都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同时服用会显著增强这种抑制作用,可能导致过度镇静、呼吸减慢、血压下降,严重时可致昏迷甚至死亡。
影响药物代谢:酒精会影响肝脏的药物代谢酶系统,导致安眠药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药物副作用的风险。
其他需要警惕的药物
除了止痛药和安眠药,春节期间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类药物的使用安全:
抗菌药物:如头孢类、甲硝唑等,与酒精同服可能导致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致休克。
降压药:酒精会增强降压药的效果,可能导致血压过低,引发低血压性休克。
降糖药:酒精会影响血糖代谢,与降糖药同服可能导致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发生。
抗过敏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与酒精同服会增强嗜睡、头晕等副作用,影响驾驶安全。
春节期间用药安全建议
避免饮酒:在服用任何药物期间,都应避免饮酒。如果无法避免,应尽量减少饮酒量,并密切观察身体反应。
遵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应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果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妥善储存药物:将药物放在干燥、阴凉、避光处,避免高温和潮湿。同时,将药物放在儿童触及不到的地方,防止误服。
关注特殊人群: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在用药时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备好常用药物:春节期间应提前备好常用药物,如感冒药、消化药、抗过敏药等,以应对突发情况。
避免驾驶:服用可能影响反应能力的药物后,应避免开车或操作机械,确保自身和他人安全。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严重不适,如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剧烈头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春节是团圆的时刻,也是健康安全的重要时期。希望大家在欢度佳节的同时,时刻关注用药安全,合理用药,健康过年。让我们共同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的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