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旅游火爆:10万游客打卡,揭秘超级工程魅力
港珠澳大桥旅游火爆:10万游客打卡,揭秘超级工程魅力
自2023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旅游试运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这座世界级跨海大桥迅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热门打卡地。截至2024年4月3日,大桥边检站已查验“大桥游”旅行团超过2400个,查验游客总数突破10万人,日均游客量达1100人,基本接近试运营期间每日1200人的上桥游览名额。
世界之最:55公里跨海奇迹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将香港大屿山、澳门和广东珠海三地紧密相连,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整个工程包括28.525公里的桥梁、6.648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4座离岸人工岛,其中海中桥隧主体工程由粤港澳三地共同出资建设。
独特的旅游体验
游客登上港珠澳大桥,可以近距离欣赏伶仃洋上的壮丽风景,偶遇“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感受超级工程的震撼。目前,大桥旅游主要以家庭游和亲子游为主,游客来源覆盖全国超过28个省级行政区。
值得注意的是,港珠澳大桥及蓝海豚岛位于粤港澳三地口岸之间,属于口岸限定区域。因此,游客须持有效证件,通过“预约组团、团进团出”方式,按时原路经珠海口岸旅游检查厅出行。边检部门提醒,游客在出行前须按照预约时段提前到场,备好证件,以免因忘带身份证或错带户口本、护照、驾驶证等非规定查验证件导致行程受阻。
工程创新:七大技术突破
作为中国基建的巅峰之作,港珠澳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其中,黄茅海跨海通道更是集成了七大创新技术:
首创双曲面独柱式索塔结构:5座主塔最大塔高263米,最大直径20米,最小直径9米,在海面上形成一道独特风景。
海中超大跨多塔斜拉桥高性能结构体系:通过5对中央辅助索,将主梁最大竖向位移降低39%,显著提升桥梁整体刚度。
分体式钢箱梁颤振涡振气动控制措施:实现无涡振现象,优于世界最严涡振评估指标。
双曲面异形索塔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体系:提高索塔建设速度。
超宽分离钢箱梁施工线形控制方法:实现小于5毫米误差的高精度合龙。
全离岸海洋环境下TY型墩施工技术:优化结构受力,提高施工效率。
基于单北斗的跨海精密控制测量技术:首次建立以北斗系统为主的跨海桥梁工程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实现毫米级的长距离海中塔柱自动化变形监测。
此外,大桥还采用了智能灯杆,集视频监控、雷达监测、广播、5G移动信号和照明五种功能于一体,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增强了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湾区新枢纽:一小时生活圈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大幅缩短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交通时间。现在,从珠海到香港仅需约一小时车程,无需再绕行虎门大桥。同时,大桥还与深港西部通道相连,为前往深圳的旅客提供了新的选择。
随着港珠澳大桥旅游的持续火热,大桥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新地标。未来,随着蓝海豚岛的进一步开发,大桥将为游客带来更多元的旅游体验,助力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