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秧BOT》:当机器人遇上东北秧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秧BOT》:当机器人遇上东北秧歌

引用
腾讯
9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9A05IL100
2.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9A03IZA00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4D2E970514R9P4.html
4.
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4-08-11/doc-incihnfv8395863.shtml
5.
https://c.m.163.com/news/a/JN3JPIEO05198GTL.html?spss=backflow-index-hotlist
6.
https://www.ctdsb.net/c1664_202501/2363095.html
7.
https://finance.sina.cn/tech/2025-01-29/detail-inehrssw8915966.d.html?vt=4&cid=79649&node_id=79649
8.
https://m.unitree.com/cn/h1
9.
http://m.cnwest.com/tianxia/a/2025/01/14/22949108.html

在2025年央视春晚上,一群身着东北大花袄的机器人,以一曲《秧BOT》惊艳了全国观众。这个由张艺谋执导的创意舞蹈节目,不仅展现了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更体现了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的最新技术突破。

01

技术创新:让机器人“扭”出东北范儿

这些机器人来自杭州宇树科技,型号为H1“福兮”。它们身高1米8,体重47公斤,配备了多达43个关节电机,最大关节扭矩可达360N・m。为了完成秧歌表演,工程师们对机器人进行了多项技术升级:

  • 动作捕捉与AI学习:通过视频动作捕捉技术,将舞蹈演员的秧歌动作转化为机器人指令。AI算法对这些动作进行优化,使机器人能够流畅地完成扭腰、踢腿等复杂动作。

  • 手绢动作定制:为了实现手绢的旋转、抛掷和回收,工程师专门设计了额外的关节,并开发了精密的结构和控制算法。机器人手臂上的黑色袖套在表演中自动脱落,露出内置的手绢旋转装置,这一细节设计令人印象深刻。

  • 定位与导航:每个机器人配备了16台H1激光SLAM定位设备,能够根据音乐节奏实时调整位置,实现精准的队形变换。

  • 仿真测试:在虚拟物理仿真平台上,每台机器人进行了上万次测试,以确保在实际表演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2

文化创新:科技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秧BOT》节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技术创新,更在于它巧妙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机器人身着传统秧歌服饰,通过精准的动作控制,将东北秧歌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创新性的文化表达方式,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从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的首次亮相,到2024年《澳门2049》舞台剧的演出,再到今年春晚的《秧BOT》,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正在逐步实现从“科技展示”到“艺术表演”的跨越。这种跨越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种文化创新的体现。

03

未来展望:人机协作的新篇章

《秧BOT》节目的成功,预示着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广阔前景。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看到更多这样的创新尝试。这些尝试不仅会推动技术的进步,更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正如宇树科技联合创始人陈立所说:“中国目前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无论是机器人动作的复杂度还是整体协调性都展现出领先水平。”这种技术自信,正是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生动体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秧BOT》不仅是一个春晚节目,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科技宣言。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也展现了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无限可能。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批机器人一定来自东北”,这种幽默而亲切的评价,正是对这个节目最好的注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