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华中师大学子与杨张音之:春晚国风舞蹈背后的追梦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华中师大学子与杨张音之:春晚国风舞蹈背后的追梦故事

引用
搜狐
6
来源
1.
https://m.sohu.com/a/804549147_121924583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1950593438701133
3.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9A02I4A00
4.
https://www.ctdsb.net/c1476_202501/2362828.html
5.
https://m.toutiao.com/video/7463459521927578166/
6.
https://www.ctdsb.net/c1476_202501/2363032.html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曲《栋梁》惊艳四座。以梁思成绘制的古建筑手稿为基础,融合榫卯结构、祈年殿和北京中轴线等元素,这台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更体现了国风舞蹈在春晚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01

华中师大学子:琴鼓舞中的团队力量

在武汉分会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们用一曲琴鼓舞震撼了观众。这支由音乐学院舞蹈系大二学生李一坤等人组成的团队,为了完美呈现这个独具荆楚韵味的节目,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琴鼓是春晚为本场舞蹈特地定做的道具,沉甸甸的重量有十余斤,而我们的动作幅度很大,要拿着琴鼓时而跳跃、时而托举,长时间的排练中,肌肉都有拉伤的酸痛,但大家仍克服困难拿出最好的表现。”李一坤回忆起排练的日子,感慨万千。

从去年12月中旬接到参演通知开始,他们就进入了紧张的排练状态。每天8小时的训练,持续了半个多月。为了保证动作的统一性,即使在寒冷的天气里,他们也坚持在户外排练。音乐学院2023级研究生吴鑫说:“当自己有机会参演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我们参加节目的时长不到两分钟,动作练习、演员走位、场景阵容等都要经过反复协调、磨合,通宵排练是‘家常便饭’。”

学校的老师们也给予了全力支持。音乐学院第一时间为学生购置保暖外套、暖宝宝、保暖衣等物资,辅导员更是24小时待命,解决学生们的各种需求。正是这种团队精神,让这群年轻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春晚舞台上绽放光彩。

02

杨张音之:从临海到京城的追梦之旅

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来自浙江临海的姑娘杨张音之用她充满活力的舞姿,为观众带来了《最好的舞台》。这位曾经的泳池健将,用对街舞的热爱和执着,书写了一段追梦的传奇。

杨张音之与舞蹈结缘始于大学社团的一次偶然尝试。从那一刻起,她便被街舞的魅力深深吸引。大学毕业后,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既定的职业路径,独自北上京城,在嘉禾舞社追寻更高的舞蹈梦想。

2018年,当春晚剧组向全国招募舞蹈演员时,杨张音之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集训的日子异常艰苦,每天十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反复修改的编排,以及随时可能被淘汰的压力,都考验着她的毅力。但她始终坚信,每一次旋转、每一次跳跃,都是通往春晚舞台的坚实步伐。

最终,她与众多舞者一同登上春晚舞台,与黄渤、张艺兴、陈伟霆共同演绎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劲舞盛宴。尽管家人起初并不完全理解她的选择,但在得知她即将登上春晚的那一刻,满心的骄傲与期待难以言表。

春晚之旅结束后,杨张音之并未停下脚步。她深知“学舞无止境”,回到临海的家中,她享受着短暂的亲情时光,同时也默默规划着未来的舞蹈之路。她期待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舞蹈作品,将那份对街舞的热爱与执着传递给更多人。

03

传承与创新:国风舞蹈的未来

华中师大学子和杨张音之的故事,正是当代中国青年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让国风舞蹈在春晚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正如《只此青绿》编导韩真所说:“观众的热情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如今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旁观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从《千手观音》到《栋梁》,从《飞天》到《只此青绿》,春晚舞台上的国风舞蹈,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更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华中师大学子和杨张音之的故事,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耀,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