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国寺修复新进展:千年古刹焕发新生
奉国寺修复新进展:千年古刹焕发新生
奉国寺,这座始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的千年古刹,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修复工程。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彩绘泥塑造像群所在地,奉国寺的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近期,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研究员马琳燕团队正在这里开展一项重要的修复工程,旨在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遗产。
彩绘泥塑修复: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奉国寺大雄殿内的七尊彩绘泥塑佛像是国内规模最为宏大的古代泥塑佛像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历经千年沧桑,这些珍贵的文物面临着严重的生物病害威胁。马琳燕团队的研究发现,木骨架的糟朽是导致彩绘泥塑倾斜的主要原因。通过现场勘察、树种鉴定、微生物分离和甲虫尸体鉴定等手段,研究团队揭示了病害的根源:窃蠹和象甲科害虫的侵害。
修复工作采用科学方法,力求使用原材质、原工艺,做到修旧如旧。修复团队首先对殿内的彩绘泥塑造像进行污染物清理,随后对颜料层进行回贴处理,并对酥粉部位进行加固。对于木骨架结构,修复团队则采用了科学的修复方案,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保护与利用:创新管理的智慧
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如何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奉国寺采取了独特的管理方式:一方面,严格执行禁烟禁火政策,确保木质结构的大殿安全;另一方面,开放拍摄权限,允许游客在不开闪光灯的情况下自由拍摄。这种既严格保护又开放包容的管理方式,赢得了游客的广泛好评。
文化传承:开启新篇章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奉国寺的文化价值,当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积极创新,探索多种文化利用途径。2024年6月8日,“辽代木构建筑联盟”在奉国寺正式成立,旨在通过协作共同体的方式,推动辽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传承与利用工作。此外,奉国寺还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研学活动等,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奉国寺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不仅是一项文物保护工程,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通过科学的修复手段、创新的管理方式和多元的文化利用途径,这座千年古刹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向世人展现其不朽的历史文化艺术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