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祥教授:谣言对心理健康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赵国祥教授:谣言对心理健康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教授指出,谣言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容易引发民众恐慌和焦虑情绪。作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赵国祥教授长期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他认为,要应对谣言带来的心理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
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
谣言是一种自称真实但未经证实的普遍流传的说法。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谣言往往更容易滋生和传播。赵国祥教授指出,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动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谣言的传播与人们的认知需求、焦虑情绪以及群体心理密切相关。当面临不确定性和威胁时,人们会产生对信息的强烈需求,希望尽快了解事件真相。然而,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通过传播和相信谣言来填补认知上的空白,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填补理论"。
此外,焦虑和恐惧情绪也会促使人们传播谣言。当个体感到威胁时,会通过分享信息来减轻焦虑,即使这些信息未经证实。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焦虑释放机制"。群体心理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群体中,个体往往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当看到周围的人都在传播某个信息时,即使自己原本持怀疑态度,也可能加入传播的行列,这种现象被称为"从众心理"。
谣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谣言的传播不仅会影响社会秩序,还会对个人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普及的今天,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其危害也更加严重。
一项针对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的调查显示,35%的青少年每天至少多次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上的谣言和不实信息可能会导致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和抑郁:接触不实信息和负面内容会增加青少年的焦虑水平,长期暴露在谣言环境中还可能导致抑郁情绪。
睡眠障碍:过度关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尤其是晚上使用社交媒体,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睡眠不足或失眠。
注意力分散:频繁查看社交媒体会分散学习和工作的注意力,影响学业和工作效率。
社交障碍: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可能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导致社交障碍。
自我认知偏差: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和完美化呈现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导致自我评价偏差。
科学应对与心理干预
面对谣言带来的心理影响,赵国祥教授建议采取科学的心理干预手段。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具体方法包括:
健康促进:通过建立良好的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来保护心理健康。这包括培养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促进个人发展。
预防干预:有针对性地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例如,通过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增强辨别谣言的能力。
心理咨询:由专业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心理治疗:由专业治疗者通过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帮助患者消除或缓解心身症状,促进人格发展和成熟。
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采用以下心理干预方法:
- 强化干预: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增加适应性行为或减少不适应行为。
- 模仿干预:通过榜样示范来引导个体学习和模仿特定行为。
- 厌恶干预:使用惩罚性刺激来减少不良行为。
- 放松干预:通过系统训练帮助个体放松身心,应对压力。
- 系统脱敏干预:逐步帮助个体克服对特定事物的过度敏感反应。
- 角色扮演:通过行为排演来改变旧有行为模式。
- 理性情绪干预:帮助个体识别和纠正不合理信念,建立理性思维模式。
自我调节与预防
除了专业心理干预,个人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自我调节:
获取可靠信息:关注官方渠道发布的权威信息,避免轻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保持理性思考:遇到不确定信息时,保持冷静,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判断。
限制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沉浸于社交媒体。
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参与体育锻炼、阅读等有益活动来转移注意力。
寻求专业帮助:当感到心理压力过大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相关专业人士的帮助。
谣言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面对谣言,我们不仅需要依靠法律和制度来遏制其传播,更需要从心理层面进行科学干预和引导。通过提高公众的心理素养和应对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