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防骗指南: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双十一防骗指南: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随着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到来,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活动,消费者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谣言和诈骗的威胁。近期,多地警方发布预警信息,提醒消费者警惕各类诈骗手段。本文整理了双十一期间常见的网络谣言类型,并提供实用的防骗指南,帮助大家安全购物。
常见网络谣言类型
1. 虚假促销信息
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双十一期间的促销热潮,发布虚假的低价促销信息来吸引消费者。例如,有消费者反映在某APP上发现黄金价格低于市场价,以为是捡漏机会,结果购买后发现该APP为违规平台,最终在警方协助下才追回损失。
2. 假冒客服诈骗
诈骗分子会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消费者的购物信息,然后冒充客服以货品丢失、产品质量问题等理由联系消费者,诱导其在虚假网页上填写银行卡号、手机号、验证码等信息,从而盗取资金。例如,刘女士接到自称航空公司客服的电话,称其机票因不可抗力需要改签,结果通过扫描对方发送的二维码支付了3800元改签服务费。
3. 刷单返现诈骗
诈骗分子会通过快递小礼品、抽奖卡等方式引流,诱导消费者扫码添加客服,然后拉入微信群进行刷单任务。初期会给予小额返利获取信任,后期则要求充值大额资金或购买高价虚假商品。例如,赵女士收到双十一狂购大礼包卡片,通过扫码添加客服后被诱导下载APP做任务,最终在“客服”引导下通过货拉拉邮寄22.5万元现金。
4. 预售商品诈骗
诈骗分子会利用预售活动发送木马链接,一旦消费者点击链接,其个人银行卡信息及相关交易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就可能被诈骗分子获取。例如,有消费者在双十一前夕收到预售商品链接,点击后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最终资金被盗。
5. 提升信用额度诈骗
双十一期间,一些消费者可能会因购物需求而寻求提升花呗或信用卡额度。诈骗分子会冒充客服,以提升信用额度为由收取服务费,诱导消费者进行转账操作。例如,有消费者接到自称银行客服的电话,称可以提升信用卡额度,结果按照对方指示操作后资金被盗。
实用防骗指南
核实信息来源:对于任何涉及金钱交易的信息,都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不轻信陌生人来电或短信。
不轻易点击链接: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避免下载来源不明的APP。
保护个人信息:不向任何人透露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网购退款无需转账。
理性对待促销:对于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商品要提高警惕,不要贪图小便宜。
及时寻求帮助:如遇可疑情况,及时向官方客服或警方求助,不要轻易转账。
结语
双十一期间,各类网络谣言和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消费者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理性消费。通过核实信息来源、保护个人信息、理性对待促销等措施,可以有效避免上当受骗。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