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南联大与龙泉古镇:一段不朽的文化传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南联大与龙泉古镇:一段不朽的文化传奇

引用
腾讯
7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18A0311O00
2.
https://yn.chinadaily.com.cn/a/202408/12/WS66b96a34a310054d254ec5f2.html
3.
https://news.gmw.cn/2025-01/05/content_37778064.htm
4.
http://www.qypublish.com/pages/NewsDetail.aspx?id=451d7684-b167-4c06-9b7f-21607254
5.
https://www.shanshuixing.com/h-nd-87.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86%E6%98%8E%E5%B8%82%E6%96%87%E7%89%A9%E4%BF%9D%E6%8A%A4%E5%8D%95%E4%BD%8D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4%B8%96%E7%95%8C%E9%81%BA%E7%94%A2%E5%88%97%E8%A1%A8

1938年,为躲避日军空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从昆明市区迁往郊外的龙泉古镇。这个看似普通的小镇,从此成为中国学术的重要据点,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辉煌的文化传承。

01

学术重镇的崛起

在龙泉古镇及其周边村落,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分散居住在寺庙、道观和民房中。闻一多一家住在司家营的兴国庵,冯友兰一家住在弥陀寺,梁思成、林徽因一家住在棕皮营的龙泉书坞,朱自清则住在观音殿。

在简陋的环境中,大师们依然保持着严谨的学术追求。冯友兰在弥陀寺完成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等哲学著作;闻一多在司家营完成了《楚辞校补》;朱自清则完成了《文学批评》讲稿,并出版了《语言志辩》《中国散文的发展》等著作。

据统计,当时居住在龙泉区域的教授、研究员及其家属约有500多人,其中包括35位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者,以及26位在文化科学领域有卓越贡献的大家。

02

历史遗迹见证辉煌

如今的龙泉古镇,仍保留着多处珍贵的历史遗迹。在司家营,可以看到闻一多、朱自清旧居(清华文科研究所);在棕皮营,梁思成、林徽因旧居和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依然矗立;在瓦窑村,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含冯友兰旧居)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这些历史建筑不仅是简单的住所,更是中国学术精神的象征。在这些简陋的房舍里,大师们克服了物质生活的困难,坚持学术研究,为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03

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龙泉古镇不仅是西南联大师生的避难所,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地。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师生们面对敌人的轰炸和生活的困苦,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西南联大在龙泉古镇的这段历史,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珍贵的文化记忆。它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担当,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今天,龙泉古镇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和游客前来参观,聆听那段历史,感受西南联大精神。古镇内保留的文物古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财富。

龙泉古镇与西南联大的这段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它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担当,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今天,当我们走进龙泉古镇,依然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温度,体会到西南联大精神的永恒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