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警惕网络贷款诈骗:常见手法与防范指南
春节前夕警惕网络贷款诈骗:常见手法与防范指南
春节前夕,正是用钱高峰期,不少人都有资金周转的需求。然而,这也正是网络贷款诈骗的高发期。诈骗分子利用人们急需用钱的心理,通过各种手段实施诈骗,让人防不胜防。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62.1%,其中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个案损失金额最大。因此,提高警惕,了解诈骗手法,掌握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诈骗手法
虚假广告诱惑: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发布“低息、无抵押、快速放款”等诱人广告,吸引借款人上钩。一旦有人联系,便以各种理由要求先支付费用。
高额手续费:在放款前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手续费”、“保证金”、“激活费”等,实际是骗取钱财。
个人信息泄露:非法获取并出售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导致进一步诈骗风险。
贷款额度缩水:承诺高额度但实际放款远低于预期,同时要求支付更多费用。
虚假APP诈骗:制作假冒APP或钓鱼网站,引导受害人填写个人信息,再以各种理由索要费用。
屏幕共享诈骗:诱导用户进行屏幕共享,窃取账户信息。
AB贷诈骗:利用征信良好的亲友协助贷款,实则暗藏陷阱。
春节期间高发原因
资金需求旺盛:春节期间消费支出增加,很多人有资金周转需求,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
诈骗手法翻新:诈骗分子不断翻新诈骗方式和手法,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防范意识薄弱:部分人急于用钱,放松了警惕,容易轻信诈骗分子的谎言。
防范措施
选择正规渠道: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或有合法资质的贷款平台办理贷款,不要轻信网络广告。
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不在不安全的环境下填写个人信息。
警惕提前收费:正规贷款机构不会在放款前收取任何费用,要求先付费的都是诈骗。
核实对方身份: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贷款机构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不要轻易相信陌生电话或链接。
理性对待贷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不要盲目追求高额度贷款。
警方提示
提高警惕:面对网络上那些诱人的贷款广告,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轻易相信。
保留证据:如果不幸被骗,应立即报警,并保存好相关证据以便追回损失。
加强学习:了解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和防范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谨慎交易: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非官方APP,更不要随意转账汇款。
春节前夕是网络贷款诈骗的高发期,诈骗分子会利用各种手段实施诈骗。希望大家提高警惕,理性对待贷款需求,选择合法合规的金融渠道。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低息、无抵押、快速放款”。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避免上当受骗,过一个安心、祥和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