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喜马兰蒂亚”:古新世地壳运动的关键发现
揭秘“喜马兰蒂亚”:古新世地壳运动的关键发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与《地球物理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古新世以来印度次大陆与青藏地块群之间消亡的“喜马兰蒂亚”块体的属性及其消亡过程。这一发现对于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神秘的“喜马兰蒂亚”:消失的地质拼图
“喜马兰蒂亚”块体是一个位于印度次大陆与青藏地块群之间的地质结构,其长度约为1000-2000公里。这一块体的属性和消亡过程长期以来一直是地质学界的争议焦点。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印度次大陆的北侧延伸,也有人认为它是大洋板块,还有观点认为是两者的混合体。由于其消亡过程与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因此厘清其属性和消亡过程成为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科研团队揭秘:三阶段消亡过程
徐义刚院士团队通过创新性的研究方法,结合数值模拟与多学科观测数据,首次揭示了“喜马兰蒂亚”块体的三阶段消亡过程。研究团队利用地震学、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数据,构建了高分辨率的三维地球物理模型,成功还原了这一地质结构的演化历史。
对青藏高原形成的影响
“喜马兰蒂亚”块体的消亡过程对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新世时期,青藏高原经历了显著的地形变化。研究表明,高原的差异隆升过程与该块体的消亡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中新世之后,可可西里盆地的快速隆升和广泛的后碰撞岩浆活动,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地质事件的重要性。
研究意义与展望
这一重要发现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地质学界的“喜马兰蒂亚”块体属性之争,更为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表明,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地壳增厚和生长机制比以往认为的更为复杂,涉及岩石圈地幔拆沉、地幔上涌以及岩浆作用等多个地质过程的相互作用。
徐义刚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地球地质演化的认识,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随着更多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我们有望进一步揭示地球深部结构与地表地形之间的复杂关系,为预测和理解地质灾害提供更坚实的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