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推荐:脚踝扭伤后的科学康复训练方法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推荐:脚踝扭伤后的科学康复训练方法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专家熊维益指出,脚踝扭伤后的科学康复训练对于恢复关节功能至关重要。据统计,约40%的患者在急性踝关节扭伤后会出现力量下降、平衡能力减弱等持续性症状,因此及时正确的处理和康复训练十分重要。
急性期处理:奠定康复基础
在踝关节扭伤初期(通常为前48小时),处理的重点是减轻疼痛和肿胀,防止进一步损伤。
活动度练习:使用护踝或支具进行临时固定制动,避免过度活动导致伤情加重。
合适的负荷:在排除骨折和严重韧带损伤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适度负重活动,这有助于刺激患处愈合。
冰敷:每次冰敷20分钟,每天3-4次,可有效减轻肿胀和疼痛。注意不要直接将冰袋接触皮肤,以免造成冻伤。
加压包扎:使用弹力绷带对脚踝进行加压包扎,可以与冰敷结合使用,进一步控制肿胀。
抬高患肢: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加速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
康复期训练:循序渐进恢复功能
康复期的训练应根据个人恢复情况分阶段进行,一般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早期康复(1-2周)
物理治疗手法:进行踝关节局部肿胀组织的向心性推拿,促进肿胀吸收,加快血液循环。同时放松胫前肌和小腿三头肌,缓解肌肉紧张。
活动度练习:开始进行简单的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如模拟写字练习,即用大脚趾在空中书写字母,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
中期康复(2-4周)
力量训练:开始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例如,踮脚尖练习:双脚与肩同宽站立,缓慢抬起脚跟,用脚尖支撑身体,保持3-5秒后慢慢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2-3组。
平衡训练:使用平衡板或进行单脚站立练习,增强脚踝的稳定性和本体感觉。每次保持30-60秒,每天2-3组。
后期康复(4周后)
功能性训练: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和体育运动,如慢跑、跳跃等。注意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牵拉锻炼:使用毛巾进行牵拉练习,将毛巾固定于桌下,用患侧脚趾进行牵拉,每天15-20次,持续2-3周。
注意事项
康复训练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加剧、肿胀不退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及时就医。
每个阶段的康复训练应根据个人恢复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训练或训练不足。
建议在专业康复师或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以确保训练效果和安全性。
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即使症状消失后也应持续进行,以巩固康复成果。
在运动中要注意安全,预防踝关节扭伤的发生。
通过遵循上述康复训练指南,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训练,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踝关节功能,重返运动场。但需注意,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